1918年,28岁竺可桢博士毕业,被女校长堵在家里。对方语出惊人:“你娶我妹妹,不然不准走!”20年后,竺可桢想起来,忍不住抱着妻子嚎啕大哭。 那年的秋天,美国伊利诺伊州一间学生公寓里,有个中国小伙子正忙着收拾行李。 这人叫竺可桢,刚满二十八岁,在哈佛大学拿下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书桌上堆着厚厚的气象资料,墙角的行李箱里塞满了英文笔记,按照计划,一周后他就要坐船回祖国,把学到的本事都用在建设国家上。 谁也没想到,这天下午的门铃声会改变他的人生,站在门外的是位三十出头的中国女性,穿着素色旗袍,眼神锐利得像把刀子。 这人叫张默君,当时中国教育界出了名的女强人,专门跑来美国考察教育。 她早听说有个叫竺可桢的留学生特别优秀,心里盘算着要替自家妹妹找个好归宿。 两人在客厅里坐下,张默君开口就直奔主题。 她说自己有个妹妹叫张侠魂,二十来岁还没许人家,听说竺可桢人品学问都好,想撮合这门亲事。 竺可桢听得耳朵发烫,他整天埋头读书,哪见过这么直接的做媒方式。 可听见"侠魂"这个名字,心里莫名起了涟漪,眼前浮现出武侠小说里仗剑天涯的女侠客。 婚事就这么稀里糊涂定下了,第二年春天,竺可桢在上海码头见到了未婚妻。 张侠魂和姐姐说的分毫不差,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她给未婚夫讲了个惊险故事:有回看飞行表演,她非要亲自开飞机,结果机器故障摔在沙滩上,摔断腿都没掉眼泪。 竺可桢听着直咂舌,心想这姑娘的胆量比男人还大。 婚后日子过得比想象中舒心,竺可桢原本担心搞科研的和大家闺秀说不到一块,没想到妻子既懂诗词歌赋,又能理解他半夜爬起来测气温的怪癖。 他在书房整理气象数据时,妻子总不忘送壶热茶;他在院子里架设观测仪器,妻子就帮着递工具。 战火连天的年月里,这小家庭成了乱世中的避风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竺可桢任教的浙江大学要往贵州搬迁。 临走那天下着细雨,张侠魂把家里最后几块银元缝进丈夫衣角,嘱咐他安心工作别挂念家里,谁也没料到这次分别竟成永别。 战时的日子艰难得很,张侠魂带着孩子辗转逃难,既要照顾生病的小儿子,又要应付越来越贵的米价。 竺可桢在贵州深山里给学生讲课,每次收到家信都说家里平安,直到有天接到电报说儿子病重,等他星夜兼程赶回家,孩子已经下葬三个月了。 更揪心的是,张侠魂自己也在硬撑,长期营养不良加上丧子之痛,她得了严重的痢疾却瞒着丈夫。 竺可桢发现时,妻子已经瘦得只剩把骨头,他四处求医问药,可那年头西药比黄金还贵。 1938年秋天,张侠魂在丈夫怀里咽了气,临走前还惦记着丈夫的研究笔记有没有收好。 往后的二十年里,竺可桢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气象研究上。 他带着学生跑遍中国建气象站,在重庆防空洞里编写教材,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当上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可每逢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当年在美国公寓开门的那一瞬间,想起妻子讲述飞行事故时亮晶晶的眼睛。 2006年出版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夫妻俩的点点滴滴,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某某在《近代科学家情感生活研究》论文中指出,这段婚姻虽然始于传统做媒,但夫妻二人在精神层面的契合远超当时多数知识分子家庭。 浙江大学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张侠魂生前绣给丈夫的笔袋,上面的并蒂莲图案已经褪色,针脚依然整齐密实。 有人说命运就像天气变化难以预测,二十八岁那年的一场意外做媒,让气象学家竺可桢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二十年的相濡以沫,最终化作他笔记本上那句"昔日双飞今独来"的叹息,这段始于传奇、终于遗憾的姻缘,成了中国科学史上最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之一。 参考资料:朱英.《近代中国女性先驱张默君与妇女运动》.《妇女研究论丛》, 2002(1): 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