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8年,72岁朱东润被批斗,68岁妻子不堪折磨上吊自尽。朱东润抱着妻子悲痛欲

1968年,72岁朱东润被批斗,68岁妻子不堪折磨上吊自尽。朱东润抱着妻子悲痛欲绝,突然,一张纸条掉在地上,上面写着:钱在口袋里。 1968年冬天,72岁的朱东润在复旦大学宿舍里抱着冰冷的妻子。 这个曾经编写过《张居正大传》的大学者,此刻连哭的力气都没有。 邹莲舫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68年的人生,临死前在棉袄口袋留了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钱在口袋里"。 这些钱是她偷偷攒下的买菜钱,也是留给丈夫最后的念想。 1919年冬天,南通中学的年轻教员朱东润被家里逼着娶了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新娘子邹莲舫比他小四岁,是母亲和大哥相中的。 那年月讲究父母之命,朱东润虽然留过洋见过世面,到底拗不过老太太以死相逼。 洞房花烛夜,新郎官瞧着低眉顺眼的新娘子直叹气——这姑娘大字不识几个,往后日子可怎么过? 新媳妇过门第二天就忙活开了,朱家大哥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儿,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全压在邹莲舫肩上。 天不亮她就摸黑起床,先给婆婆烧好洗脸水,再给大哥家孩子蒸窝头。 朱东润有早读的习惯,她总记得在丈夫书桌上摆碗热腾腾的糖水蛋。 夜深人静时,这个裹过小脚的妇人就着煤油灯,一笔一画临摹丈夫扔掉的废纸稿。 她心里明镜似的:要想配上读书郎,自己也得认字明理。 1921年到1926年间,邹莲舫给朱家添了三个孩子。 日子虽然紧巴,但看着丈夫教书著书,孩子们咿呀学语,她觉得这苦日子也算有奔头。 可好景不长,1937年抗战爆发,朱东润被紧急调往四川教书。 临行那天下着毛毛雨,邹莲舫把连夜赶制的棉鞋塞进行李,只说句"家里有我"就背过身去抹眼泪。 这一别就是整整八年,日本人的飞机三天两头来轰炸,邹莲舫带着七个孩子东躲西藏。 最要命的是粮食不够吃,她把自己的嫁妆首饰当了换米面。 有回空袭警报响得急,她硬是把三个小的塞进床底,自己冲出去抢购粮食。 街上炸弹砰砰响,她扛着半袋发霉的糙米往家跑,头发都被烧焦了半边。 1944年冬天,大女儿要去四川找父亲,邹莲舫熬了三个通宵,用攒了半年的蟹黄熬成罐蟹油。 女儿临走前她反复叮嘱:"告诉你爹,家里都好,甭惦记。" 其实那会儿她正发着高烧,咳出来的痰都带着血丝。 朱东润收到蟹油时,罐子里的油都结了白霜。这个平日里严肃的教授,抱着罐子在宿舍里哭得像孩子。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朱东润归心似箭。 可长江上的船票比金子还贵,他辗转大半年才回到上海。 街坊邻居嚼舌根,说朱先生在四川早娶了新人。 邹莲舫听了只是笑笑,照样每天把丈夫的书桌擦得锃亮。 等到1946年夏天,风尘仆仆的朱先生迈进家门,看见桌上摆着他最爱吃的腌笃鲜,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解放后朱东润当上复旦教授,日子本该越过越好。 谁成想特殊年代里,他写的那些历史传记全成了"毒草"。 红卫兵把老两口赶到破宿舍,逼着邹莲舫天天扫厕所。 这老太太年轻时候挑水劈柴都不在话下,如今连扫帚都拿不稳。有回她摔在结冰的台阶上,硬是咬着牙爬起来接着扫。 1968年入冬后,邹莲舫的精神头越来越差。 有天夜里她突然把丈夫的旧棉袄翻出来,细细密密地缝补。朱东润要帮忙,她摆摆手说:"你写字的手金贵,别扎着。" 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她吊在宿舍横梁上,棉袄口袋里整整齐齐叠着二十块钱和粮票——那是她半年里从牙缝里省下的。 朱东润后来偷偷写了本《李方舟传》,书里把妻子化名李方舟。 别人问他为啥不写张居正那样的大人物,老头儿摸着泛黄的书稿说:"中国历史不光是王侯将相写的,更多是像我老伴这样的普通女人扛起来的。" 书结尾处,他记着战前带妻子去古猗园吃小笼包的往事。那天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青石板上,新出笼的包子还冒着热气。 信源: 1. 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室《朱东润先生年谱》 2.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教育志·人物篇》 3. 中国现代文学馆《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研究》 4. 南通市档案馆《民国时期南通中学校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