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1200名日军就围了过来。 1939年,冀中平原一个不大的村子里,一支八路军部队悄然驻扎下来。带队的是曾国华,他只带了三百余人,全是伤员和少量警卫。他们已经连续战斗多日,虽然成功从敌人包围中突围,但人困马乏,急需一个落脚之地。 曾国华本不愿惊动百姓,但村中一名地主宗子敬主动找到他,说自家宅子宽敞,可以暂作歇脚之所。曾国华虽有疑虑,但见其态度真诚,还是接受了。他们进驻后,宗子敬很快安排好房间、伙食,甚至亲自参与照料伤员。 就在部队刚刚喘口气的时候,一名侦察兵火急火燎冲进院子,低声汇报道:“发现大量日军,正朝村子过来,人数不少。”曾国华一听,立刻下令全员警戒。宗子敬此时没有多言,只说了一句:“我去安置村民。”转身便走。 不到一小时,村外传来炮声,随即机枪声起,震得墙体轻颤。日军来势汹汹,有重火力支援,人数约有一千二百,明显是有备而来。他们迅速封锁村口,兵分几路向曾国华所住的宅院逼近。 院内的八路军拼死防守。围墙、窗台、柴垛,都成了射击点。他们以伤兵为主,战斗力有限,但每个战士都咬紧牙关,挡住一波又一波的冲锋。只是弹药越打越少,到最后几乎只剩刺刀和匕首。 就在敌人准备最后一次冲锋的时候,宗子敬突然出现在一堵残破的墙边。他身后跟着几个村民,抬着沉重的木箱。曾国华看见他,忍不住惊呼:“你怎么回来了?”宗子敬喘了口气,说道:“你们不是没子弹了吗?我这里有。” 宗子敬领着曾国华绕过主宅,来到一口废弃水井前。他揭开盖板,下面竟是一个封闭的地窖。木梯沿井壁而下,走到地底一看,黑暗中是密密麻麻的弹药箱,还有几挺枪械。宗子敬低声道:“这些年,我偷偷存了点东西,想着总有一天能用上。你们拿去用吧。” 曾国华没有犹豫,立刻组织战士搬运弹药。补充火力后的八路军阵地如猛虎添翼,敌人刚一发动冲锋,便被迎头痛击。密集的火力扫射下,鬼子攻势溃不成军。曾国华趁势指挥反攻,部分部队绕出村外,从侧翼夹击敌人。 战斗持续到黄昏,日军终于败退,留下五百余具尸体和数件重武器,一名大佐军官中弹倒毙在村边的沟渠里。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前后不到一天时间,却成了曾国华部队最为艰苦的一役之一。事后有人问宗子敬,为何要冒险藏弹药,他只是摆摆手,说:“多说无益,能救命就行。” 其实曾国华第一次听到宗子敬的名字,是在突围途中。侦察兵带回消息,说这个村子虽然在敌后,却一直没被日军重兵占据,且地主宗子敬同情抗战,多次私下接济游击队。当时曾国华半信半疑,只是迫不得已,才决定前往。 而宗子敬藏匿弹药的计划,甚至连村里人也不清楚。他这些年借口“打猎”“自卫”慢慢积攒武器,藏进老宅地窖,从未声张。直到那天听到枪声响起,他才决定把这些“秘密”全部拿出来。 战后,八路军迅速撤离村庄,带着伤员和缴获物资转移至更安全的根据地。宗子敬站在村口,看着一队队战士悄然远去,没有说话,也没有挽留。 那个被战火包围的黄昏之后,宗子敬照常耕地、喂牲口、修宅院。他没有跟谁提起地窖的事,那口废井再次被盖得严严实实。有人说他胆大,有人说他疯,但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他到底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