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号,还未与敌人交手便率部撤出阵地,致使在前线阻敌的124师差点被美军“包饺子”。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拉开帷幕。这时候,志愿军刚打完第一次战役,气势正盛,但也累得够呛。美军呢,虽然吃了点亏,但仗着武器装备好、补给足,又开始往北边推进,想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志愿军的任务很明确:趁着美军分散,把他们狠狠揍一顿,争取把战局扭转过来。 42军是主力部队之一,下边有124师、125师和126师,负责在西线阻击敌人。124师在前头打得热火朝天,125师本来是侧翼支援的角色,按理说得跟兄弟部队一块儿扛住美军的攻势。可谁也没想到,王道全偏偏在这时候唱起了反调。 125师归42军管,位置在西线侧翼,任务是配合124师守住阵地,挡住美军的推进。王道全作为师长,手底下有好几千人,装备虽然比不上美军,但志愿军打仗靠的是意志力和战术。可就在11月底,战况越来越紧张的时候,他突然下令撤退了。 为啥撤?有人说是因为他觉得敌人太强,怕125师扛不住,损失太大。也有人猜他是收到了啥情报,觉得再打下去没胜算。不管咋说,他撤退的时候,124师还在前头跟美军拼命,求援信号都发了好几遍,可125师愣是没回头。这一下,124师等于被晾在了前线,侧翼暴露,差点让美军钻了空子。 124师当时的任务是死守阵地,给后续部队争取时间。可125师一撤,侧翼没了掩护,美军立马闻到了机会,开始集中火力往124师这边压过来。志愿军的特点是协同作战,兄弟部队互相支援才能打赢,可王道全这一走,等于把124师推到了悬崖边上。   幸好124师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顶住了,没让美军彻底包抄成功。但代价也不小,伤亡惨重,阵地丢了一部分,整个西线的计划都被打乱了。要是美军再多点兵力,或者124师再撑不住一点,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王道全这事儿,搁到现在也争议挺大。有人觉得他怂了,关键时刻不敢打,害得兄弟部队吃了大亏。可也有人说,他可能是想保存实力,避免125师全军覆没,毕竟志愿军那时候兵力和装备都有限,打一场少一场。 但话说回来,战场上最讲究的就是纪律和配合。你再有理,擅自撤退、不顾友军死活,这账怎么算都不好交代。军令如山,他这举动等于自己把担子甩了,却让124师背了锅。志愿军能打赢那么多硬仗,靠的就是一条心,王道全这一退,多少有点让人寒心。   这事儿当然没这么容易过去。志愿军总部很快就知道了125师撤退的事儿,上头震怒。王道全作为师长,临阵脱逃的责任跑不掉。据史料记载,他后来被撤职查办,具体咋处理的没太多公开细节,但肯定没啥好果子吃。 42军其他部队呢,也赶紧调整部署,把漏洞补上。第二次战役最后还是打赢了,但西线这边明显没达到预期效果,王道全这出戏,算是给胜利添了点不光彩的注脚。 回头看这事儿,王道全的撤退不光是个人的问题,也暴露了当时志愿军在指挥协调上的短板。那时候通讯条件差,前线情况瞬息万变,师一级指挥官的自主权挺大,但也容易出乱子。 一个师长,手握几千人命,他的决定不光影响自己部队,还牵连整个战局。战场上没那么多时间让你犹豫,错了就是错了,代价就是血和命。这也提醒后人,指挥官的责任不是闹着玩的,尤其是打硬仗的时候,一步棋走错,可能满盘皆输。   再来说说124师的兄弟们。他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愣是拿命填阵地。可后头一看,支援没来,125师跑了,这心里啥滋味? 志愿军打仗靠的是士气,王道全这一撤,不光是战术上的失误,对士气的打击也不小。124师硬扛下来了,但那些牺牲的战士,要是125师没撤,可能就不用白白丢命了。这账,谁来还? 同一场战役里,其他部队也有不少硬骨头。比如38军、50军,打得那叫一个狠,愣是把美军揍得找不着北。他们也有伤亡,也有压力,但没一个擅自撤退的。   这就看出差别了。志愿军能赢,不是靠谁一个人,而是靠纪律和牺牲精神。王道全可能觉得自己是在保全部队,可他忘了,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你保住了自己,却把风险全推给了别人。 1950年的仗打完了,可王道全这事儿留下的教训还值得琢磨。战争是残酷的,指挥官得有担当,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小算盘。124师的坚持和125师的撤退,放到一块儿看,就是人性的两面:一边是拼尽全力,一边是临阵退缩。 这也让我们想想,要是换成自己,站在王道全的位置上,会咋选?是咬牙打下去,还是掉头就跑?答案没那么简单,但历史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决定了你是英雄还是背锅侠。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5
2025-05-24 19:42
小编,瞎讲故事,好好去读读史书看看事实是啥样?王道全师长55授大校,64升少将,先后担任过副军长,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广州军区付参谋长。要真这样,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