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8年淮海战役中,一群国民党俘虏抱头蹲在地上,这些人一个个垂头丧气面如死灰,

1948年淮海战役中,一群国民党俘虏抱头蹲在地上,这些人一个个垂头丧气面如死灰,想到刚刚结束的那场战斗依然心有余悸,解放军势如猛虎,剿灭了他们整个部队,就连他们的长官也成了战俘。 战俘说白了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解放军会不会枪毙我们?”是萦绕在每个人脑海里的问题,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生是死,只能愁眉苦脸地跟着解放军部队转移。 战俘安置一直是我党高度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俘虏了数百万敌军,俘虏安置问题日益严峻。 战争爆发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共产党的总兵力只有127万,而国民党号称有430万大军,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双方兵力对比逐渐持平、反转,国民党兵力骤减,解放军人数剧增,逐渐发展到500万人。 有时候一次战役中就俘敌32万,百万俘虏一旦处理不好,后果十分严重。 这些数量庞大的俘虏中有兵有将,安置前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身份,《亮剑》中有个片段,为了国民党俘虏中的军官,李云龙命令全体俘虏围着院子跑圈,体力不行的就是军官。 其实,我军甄别俘虏身份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看俘虏写字、吃饭,观察俘虏的手心脚掌,写字端正、吃饭斯文、手脚没有厚厚老茧的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军官,大字不识、举止粗鲁,手脚上有扛枪、徒步留下的老茧的基本都是普通士兵。 针对俘虏中的军官,级别较高的、反动思想根深蒂固的军官关押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移交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级别很低且认同共产党的军官,纳入解放军队伍中,或根据本人意愿决定去留。 最难安置的是普通士兵俘虏,这个群体数量庞大,无论是遣散还是留下,都不好安排,军队高层也经常针对俘虏去留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比如在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俘虏大量国民党士兵,按照陈毅元帅的意思,这些兵缺乏组织纪律,忠诚度和可信度不高,一个也不能留。 毛主席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应该留下所有俘虏,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陈毅问毛主席:“如何安置这些俘虏?”毛主席陷入沉思,他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只能回答说:“给我一点时间,我要好好想想。” 经过整夜的深思熟虑,第二天毛主席召开会议,决定从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首先,统计俘虏中使用过大型武器装备的士兵,把他们安置在各个部队中,继续担任炮手、坦克兵等特殊兵种。 红军靠“小米加步枪”起家,经过长期发展,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军队人数不断壮大,武器装备也不断推陈出新,通过自己造、从敌人那里缴获、国际支援等方式,获得了很多杀伤力极强的重型武器。 然而,军中别说能够熟练操作这些重型武器的士兵,就连见过所有武器的士兵都很少,以至于很多在战斗中缴获的武器只能闲置,面对各种大炮,大家只能摸摸看看,没法拿到战场上用。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部队就曾经把缴获的重型炮埋到地下,或者送进兵工厂拆卸后保存。 国民党则不同,美国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新式武器装备,军中有很多能熟练操作重型武器的士兵。 毛主席提出的这个方案,既能解决俘虏安置问题,又能解决我军重型武器的使用问题。 有实操经验的俘虏加入各个军队中,给广大解放军战士讲解重武器的使用,为部队训练了一大批优秀的枪炮手、坦克兵,极大地提升了解放军的战斗力。 其次,对于年龄较大或者身负重伤的俘虏,根据他们的意愿安置,想留的就留下,不想留的发放路费,遣散返乡。 国民党历来有抓壮丁的传统,军队中有很大一部分士兵都是抓来的壮丁,这些人都是穷苦农民出身,其中不乏一些老弱人士,他们本来就不想打仗,而且动不动就遭到打骂甚至枪毙,对国民党没什么感情,在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后,大部分都愿意继续留在解放军队伍中。 此外,俘虏中有很多人都来自南方,返回家乡路途遥远,不愿再长途跋涉。再者,战后百姓生活困苦,回家以后还要为生计发愁,不如继续留在部队里。 最后,毛主席要求:凡是自愿留在解放军队伍中的俘虏,全军上下都不能区别对待他们,既然已经加入解放军,就是同志和战友,彼此要做到团结、友爱,不能因为他们曾经的身份为难他们。 为了让俘虏们更快融入队伍,毛主席举办了很多“心里话活动”,鼓励俘虏们说出心里的感受,和曾经受过的苦难委屈,然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这之前,很多士兵都以为解放军和国民党一样,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真正接触到解放军以后,发现根本不是那样,纷纷说:“我们被蒋介石给骗啦。” 毛主席的想法获得了所有人的赞同,这样安置既能解决俘虏问题,扩充解放军人数和战斗力,又能起到宣传作用,瓦解国民党军队士气。 那些经过再教育和培训的士兵,再次投放到战场上,一个个作战英勇,很多都当上排长、连长,让国民党士兵意识到跟着国民党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加入解放军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双方交战时,很多敌方士兵不战而逃或者主动放下兵器投降。 其实毛主席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俘虏们若是全部遣返,会有很多人迫于生计落草为寇,增加社会动荡因素,最终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这是毛主席绝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