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变老了!”5月13日,上海,一86岁老人在儿子去世后,坚持住在孙女家中,要求孙女和儿媳赡养自己,为此不惜撬门入室、持刀威胁!政府上门协调,发现老人还有两个女儿,可两个女儿却都拒绝赡养老人,老人不仅不怪女儿,反而还赖上孙女一家,甚至为此在楼道里住了4个月! 近日,江苏泰兴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被发现连续近四个月居住在上海一栋居民楼的底楼过道。 此消息一经媒体披露,立刻引发舆论哗然。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愤慨与质疑:“难道这位老人就没有子女吗?为什么年老体弱之人沦落至此?” 可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公众的情绪逐渐从愤怒转向沉重。 这位86岁的老人原籍江苏泰兴,几年前失去了儿子。 此后,他的精神状态便发生了明显变化,情绪常常异常激动,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期待也变得不再理性。 在儿子去世后,他将赡养责任几乎完全寄托在儿媳妇和孙女何女士身上。 老人多次独自前往上海,要求与何女士一家同住并由其照料。 可是何女士的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一家人居住空间狭小,经济负担沉重。 更令她感到困扰的是,老人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时常撬门,甚至持刀威胁,严重扰乱了邻里秩序,也造成了她及家人的心理创伤。 事情并没有在民警与居委会介入后画上句号,工作人员曾尝试将老人送回其亲生女儿家中,但老人仅仅在那边待了四天,便又自行返回上海。 她坚决要求何女士继续承担赡养责任,而何女士一家最终因长期受扰,被迫搬离原有住所,甚至不得不借助朋友亲戚的帮助维持基本生活。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邻居向媒体透露了一个令人不解的事实:老人的两个女儿生活条件优越,但在母亲陷入困境时,却始终表现出回避与冷漠。 而这位精神状况已不稳定的老人,反倒执意缠住经济困难的儿媳与孙女,既要求赡养,也要求出资维修老宅。 从法律角度看,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包括亲生子女和依法设立扶养关系的亲属。 儿媳并不负有赡养义务,仅在配偶去世后,自愿承担才会形成法律责任。 而从情感层面看,儿媳曾与老人有长时间相处的过往,孙女亦是老人至亲,是否完全割裂关系,的确存在情感和伦理上的矛盾与挣扎。 但任何亲情,都不能成为无止尽索求与施压的借口,当赡养变成精神控制和情绪勒索,当老人持续用极端方式索取“孝道”,家庭的纽带便悄然从爱与责任转变为恐惧与逃避。 公众对于此事最初的愤慨,其实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子女必须赡养父母,无条件地奉献与照顾。” 可在现实社会中,孝道并非总是单向度的温情演绎,也可能被扭曲为操控和道德绑架。 精神失常或轻微认知障碍的老人,若缺乏专业干预与社会支持,极容易陷入“关系执念”之中,即盯住某个家庭成员反复索求,却对其他亲属的漠视视而不见。 此次事件中的老人,明显对两个经济优渥的女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经济困难的儿媳及孙女纠缠不休。 其行为模式已超出普通家庭矛盾的范畴,更像是心理健康失衡后的固执行为表现。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类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少见。 许多家庭在面对精神状态异常老人的照料问题时,陷入“推诿—拒绝—逃避—冲突”的恶性循环。 真正需要的是政府、社区、医疗与法律多方形成联动,提供制度化的养老照护与心理干预机制。 86岁老人露宿楼道的画面确实令人心酸,但如果仅从“弃养”的视角批判家庭成员,便显得过于简化与情绪化。 这个故事没有绝对的“恶人”,只有制度与情感的双重困境。 老人有他的悲伤与执拗,儿媳与孙女有她们的无力与煎熬,两个女儿有她们不愿面对的家庭债务。 (信息来源:纵深新闻——2025-05-14 《儿子离世后上海86岁老人住在楼底过道近4个月,孙女:多次持刀威胁撬门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