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斯大林和朱可夫发生了激烈争吵,就在两人争得不可开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突然闯入,给了朱可夫两记耳光,没想到,这一巴掌竟然意外地救了朱可夫一命。 侍卫长丝毫没有手软,他想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唤回朱可夫的理智,让其认清现实。 好在朱可夫会意了他眼神中那危险的警告,适时闭了嘴,于是,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被叫停,而朱可夫也只是获得了被降职的惩罚。 按照斯大林的性格,以及两人当时一点即爆的气氛,如果朱可夫继续不计后果的质问,很有可能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就在十分钟前,一场关于苏军未来作战计划的会议正在进行中,而时任,按理说,他一个苏军总参谋长在面对领袖时,依旧得收敛锋芒,但是他却在众人争论不休时,突然拔高音调,将矛头对准了领袖。 斯大林听着众将领的话正在沉思,或许,在所有人当中,他的心情是最沉重的。 因为彼时的苏联多数国土沦陷,人民哀声怨道,苏军被打的抬不起头,可不远处的德军正势如破竹,坦克所指的方向正是基辅。 基辅时为工业最发达城镇之一,德军早就将其划为主要火力集中点了。 基辅作为两军的必争之地,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对斯大林来说,基辅决不能丢,但现实情况却是,他们很难守得住。 如果撤退的话,他们或许还能赢得后续重要的战略先机,这样看似并不艰难的选择对斯大林来说却是无形重压,作为一国领袖,对这样的工业重地不战而退,可想而知今后的史书会对此又怎样的撰写和评价。 但朱可夫是一个军人,他是在理智的分析战争局势,对比双方战力之后做出的了撤退的选择,他只计较战争的得失。 朱可夫身经百战,他见过太多残酷的战争,深知因为一个小决定就可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他无法对战争怀抱乐观主义心态和侥幸心理。 斯大林当然很纠结,或许,他也能明白坚守的利弊,可是他需要考量的层面太多了,其中就包括民众的意志以及军心的稳固。 朱可夫在他的犹豫中渐渐感觉到愤怒和失望,所以,他一遍又一遍的强调着自己的“明智之举”,他希望领袖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从实际出发。 由于太过激动,他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个少年时期经常遭受毒打的总参谋,并没有学会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斯大林的隐忍也是有限的,他并不容许有人这样公然挑衅自己的权威。 朱可夫却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因为他内心也十分焦急,他并不希望军队再做无畏的牺牲。 就在事态持续升级时,侍卫长果断的用“暴力”解决了问题,这场会议结束后,新一任的总参谋上任。 可这一战却成为了整个苏德战争的关键战役,如今人们仍然热衷于讨论这场战争。 苏军在德军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输得一败涂地,基辅的军民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于是,朱可夫官复原职,他没有说太多,只是依旧沉稳的对着军事地图圈圈点点,冷静的分析局势,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 他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而烦忧,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便是自己的未来的战局扭转。 如何找回苏军丢失的信心,如何与高歌猛进的德军拼战略,都是他需要日思夜想的事情,好在他的“风暴小队”沉重打击了骄傲的敌人,他的能力在战场上得到了清晰的认证。 他的军旅生涯浮浮沉沉,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时至今日,人们再回忆起他时,他仍然是那个当之无愧的苏军名帅。 信息来源:教育网--朱可夫和斯大林激烈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没想到救了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