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0年,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请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却被罗瑞卿怒

1960年,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请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却被罗瑞卿怒斥:“口气真大,你当空军是你们家驴车?” 信源:(党史博采——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的开国中将,毛主席称其是个帅才,开创中国石油工业最辉煌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石油却极度短缺。国家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石油,可国内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勘探薄弱,只能依赖高额进口。 苏联突然撤走援助专家,令本已岌岌可危的能源供应雪上加霜。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一位独臂将军临危受命,肩负起勘探开采中国石油的重任。他就是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 余秋里曾是驰骋疆场的硬汉,抗战时期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右臂,却依旧在炮火中冲锋陷阵,赢得“独臂将军”之名。 他有军人那种不服输的倔劲和钢铁般的执行力。1958年,党中央决定大力开展国内石油勘探,毛主席一句“我们自己要有油!” 成了整个石油系统的动员令。而余秋里,便成了这场石油会战的总指挥。 1959年冬,地质队在松辽平原腹地钻探出一个“喷油眼”,初步判断,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油田。余秋里兴奋不已,连夜赶到现场。 他站在茫茫雪地上,望着那根冒着热气的钻杆,冷风刮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他却满眼是光。 他对身边的技术人员说:“我们找到的是中华民族的命根子!你们要记住,大庆不是普通的油田,是我们自己的‘命油’!” 他回到北京后,立即向国务院报告此事,请求调拨全国资源支援大庆。他知道,这场战役不能输。 1960年冬,大庆油田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气温骤降到零下三四十度,井口设备却跟不上节奏,最紧缺的是焊条。 当时的大庆,交通条件极为简陋,铁路稀少,道路泥泞不堪,运输极为困难。眼见第一批井架就要因为缺焊条而停工,余秋里急得团团转。 他一咬牙,拨通了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的电话,请求空军派飞机空运5吨焊条到大庆。 罗瑞卿一听,火冒三丈:“你口气真大!你当空军是你们家的驴车?”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余秋里低声说:“罗总,我不是乱要。要是咱们这口井打不出来,全中国的油都得靠进口。5吨焊条,就是我们国家的希望!” 罗瑞卿沉默了一会,声音低了下来:“骂你是骂你,明天早上给你调一架伊尔-14运输机。焊条,必须准时运到!” 第二天清晨,飞机载着焊条降落在哈尔滨机场,技术员们含着泪卸下物资。那5吨焊条,让一座座井架再次运转,也保住了第一口喷油井的成功。 在大庆油田最艰苦的年代,余秋里不住机关,不住宾馆,而是和石油工人们一起挤在“干打垒”土房和窝棚里。 他常年穿着一身补丁军大衣,鞋底磨破了还不肯换新的。他说:“我一个当部长的都能受这份罪,其他人才好意思抱怨吗?” 晚上没炕烧,他就和地质员挤在一起,用棉袄盖在身上。半夜起来察看钻机的动静,冷得直打哆嗦。 有一晚,风雪交加,他钻进雪地里的一个钻井工地,看到有个小伙子冻得手都裂了,正在摇摇晃晃往火炉边挤。 他什么也没说,默默脱下大衣披在小伙子身上。第二天,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工区,工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油田初期设备简陋,缺钢材、缺仪器、缺技术,很多设备靠工人手工改造。 有人提出要等进口机器到位再全力开采,余秋里却拍着桌子说:“国家已经给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不能等条件,要自己造条件!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在他的号召下,无数技术人员和青年工人一批批奔赴大庆。他亲自批示成立“铁人钻井队”,并重用“铁人”王进喜,支持他打出中国第一口高产油井。 他还推动“大庆精神”的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打硬仗、勇攀高峰。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大庆油田在短短三年间建成,成为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 1970年代,余秋里已经调离石油部,但他每次提到大庆,眼里依旧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