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心泛滥了?”武当山一名“重量级”游客因实在爬不动,就花了500元雇轿子下山,3名轿夫一路大喘气,抬轿子爬楼梯十分卖力,没想到,引发部分网友“心疼”,对此景区花轿公司做出回应,网友:一个愿意出钱,一个愿意抬,看官不愿意了!
事情得从2025年5月20日说起。那天在武当山,有位游客爬山前显然是高估了自个儿的体力,爬到半道儿就腿软了,真是上不去也下不来。天又热,帽子也挡不住暑气。进退两难之际,他只能掏钱请轿夫抬自己下山。
这位游客体重不轻,按景区花轿公司的规矩,两位轿夫扛不住,得加人加钱。他也痛快,500元,三名轿夫,负责把他抬下这1000米山路。要知道,平时抬个普通体重的游客走这么远,两位轿夫也就400块左右。这500块也不是全给轿夫,公司得抽三成管理费,剩下七成,三位师傅分。
哪晓得,轿夫抬人的视频一上网,评论区立马就炸了。一些网友特别感性,张口就是“心疼轿夫”,觉得游客太自私,一点不体谅人家的辛苦,仿佛轿夫们是为了活命才不得不受这份罪。可也有网友不这么看,有人就说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客急什么!”
他们觉得,这就是一桩公平买卖,游客花钱买服务,轿夫出力挣钱,没啥好说的。舆论闹得凶,景区花轿公司的负责人也赶紧出来说话,强调抬游客上下山就是轿夫的本职工作,人家就靠这膀子力气养家糊口。
要是旁人一句“心疼”就不让他们接活儿,那才是断了他们的生路。再说,轿夫都是自愿上岗,接不接单,他们自己说了算。
这场风波,说白了,又把体力劳动的价值和尊严问题给摆到了台面上。视频里,三位轿夫腰带扎得紧紧的,合力把轿子抬稳,在陡峭的石阶上走得确实吃力。他们肩上扁担压出的印子,还有被汗浸透的衣裳,无一不说明这份活儿不容易。
可是,不容易就一定等于“可怜”或者“不体面”吗?在有些人眼里,“抬人”这活儿,听着就有点落后,甚至丢人。偏偏就是这种看似“落后”的劳动,实实在在地帮游客解了围,也撑起了一个个劳动者家庭的生计。
每一份正经劳动都该被认可和尊重,而不是被几句廉价的同情给框定了。轿夫们是成年人,有自己的脑子,他们选这份职业,是综合考虑了自身能力和生活需求,不是谁逼的,也不是没办法才干。外人要是“同情”过了头,变成了否定他们的职业选择,那可就不是真关怀了。
从买卖的角度看,这事儿其实挺简单。游客体力不支,有“下山”的需求;轿夫呢,有“抬轿”的本事和力气。双方谈好了价钱——500块,里面还包括了因为游客体重增加的额外费用和人手——游客付钱,轿夫出力。
整个过程,没谁强迫谁,也没谁蒙谁。游客清楚自己情况特殊,愿意多出钱;轿夫也明白活儿不好干,但还是自愿接了。市场经济嘛,不就是价值交换?
要是每回正常的买卖都得被这么严格地用道德标准来审,再被旁人的情绪裹挟一番,那好多行当恐怕都干不下去了。好心是没错,可这好心要是想去干涉、甚至否定别人在自愿透明基础上达成的买卖,那就有点越界了。尊重买卖双方的自主选择,市场才有活力。
那为什么这么一件不复杂的事,能在网上掀起这么大波浪呢?这事儿也映照出当下网络舆论场里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
有些网友的同情心特别容易被点燃,可他们的善意,往往是在没把事儿搞清楚、也没充分尊重当事人选择的情况下,就急吼吼地变成了干预别人生活的冲动,结果反倒失了温度和理性。
公众对传统的体力活儿,尤其是一些带点“伺候人”性质的体力活儿,好像总有点情感上的疙瘩和认知上的偏差。在不少人看来,轿夫那么累,肯定是“被迫的”,是“不人道的”,却忘了对轿夫自个儿来说,这可能是一份能带来稳定收入、养家糊口的堂堂正正的职业。
就像花轿公司说的,这份工作是他们吃饭的家伙,外人嘴里的“保护”,要是变成了砸他们饭碗的理由,那才是最大的不尊重。真正的尊重,是相信他们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是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取体面的生活。
所以说,与其站在道德高地上喊“心疼”,不如踏踏实实地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职业选择,以及他们为生活付出的那份力气。武当山的轿夫们,用肩膀扛起生活的担子,也给有需要的游客提供了方便。
他们的汗水,浇灌的是自己的日子,也构成了旅游服务里少不了的一环。社会真正要做的,是确保他们劳有所得,而且这所得是在公平、安全和有尊严的前提下拿到的。
这场围绕武当山轿夫的讨论,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地想一想:在如今这个社会,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各种各样的劳动?在表达善意的时候,又怎么才能不越过尊重他人自主选择的那条线?在这么复杂的社会互动里,个人选择、社会责任还有舆论监督,这三者之间,又该怎么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