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5年,37岁的毛彦文为了报复10年不娶她的吴宓,索性嫁给了66岁的的老头熊

1935年,37岁的毛彦文为了报复10年不娶她的吴宓,索性嫁给了66岁的的老头熊希龄,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也让她守寡了62年。 浙江江山县城里有户姓毛的乡绅人家,祖上做茶叶生意攒下不少家底。 1898年深秋,毛家迎来第五个女娃的啼哭,这个被唤作月仙的姑娘就是后来轰动沪上的毛彦文。 母亲朱琼佩出身书香门第,能背整本《唐诗三百首》,可连着生五个闺女让她在婆家抬不起头。丈夫毛华东为续香火又纳了妾,月仙从小看着母亲抹眼泪长大。 九岁那年家里来了位方姓茶商,见小月仙生得伶俐,当场就给她和自家儿子定了娃娃亲。 毛华东乐得结交生意伙伴,朱琼佩却愁得整宿睡不着——那年头新式学堂刚兴起,她早打算送女儿去杭州读书。 果然到了1914年,方家怕读书读野了心,抬着花轿堵在毛家大门。 十六岁的毛彦文攥着母亲塞的银元,跟着表哥朱君毅从后门翻墙跑了。 这场逃婚闹剧惊动了县衙,开明的姚知事当和事佬,让毛家退了彩礼赔了千块大洋。 毛彦文躲在外婆家半年不敢露面,倒是朱君毅三天两头往沙埂跑。 这个在清华学堂读书的表哥能写洋文书信,把《少年中国说》讲得热血沸腾。 毛彦文红着脸收下订婚戒指时,朱君毅指着门前须江发誓:"郎山须水,亘古不变!" 1916年夏天,朱君毅揣着庚子赔款公费生的名额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毛彦文转去湖郡女校读英文,每月雷打不动寄两封挂号信。 头两年还能收到回信,后来渐渐就石沉大海。 1922年朱君毅戴着哲学博士帽回国,在东南大学当教授那阵子,毛彦文发现他衬衫口袋里总揣着成言真的照片——那个汇文女中十七岁的校花。 退婚书寄到北京女高师那天,毛彦文正在图书馆查资料。 朱君毅在信里搬出优生学理论,说近亲结婚生傻子。 后来才听说他在纽约有个金发女友,回国又迷上穿改良旗袍的女学生。 毛彦文大病一场,把六年情书全烧了,灰烬飘在未名湖上像群黑蝴蝶。 这时候吴宓闯进了她的生活,这个陕西来的哈佛高材生,既是朱君毅的清华同窗,又是《学衡》杂志的主笔。 明明家里有结发妻子陈心一,偏要学徐志摩闹离婚。 毛彦文躲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硕士,吴宓竟追到巴黎塞纳河畔递情诗。 最荒唐的是1933年夏天,吴宓同时给六个女人写求爱信,还在日记里比较谁腰身更软。 三十三岁生日那天,毛彦文在复旦教员宿舍对着镜子数白发。 同学熊芷邀她去北平散心,香山慈幼院里上千孤儿喊她"毛先生"。 创办人熊希龄拄着拐杖介绍:"这些孩子父母都死在直奉大战,有的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 前国务总理的灰白胡子颤动着,眼睛里却闪着少年人才有的光。 求婚信是熊希龄亲笔写的,三十八封信用小楷誊在撒金宣纸上。 侄女朱曦当说客:"姑父说你是民国奇女子,能继承慈幼院基业。"最打动毛彦文的是其中两句:"我以老朽之身,替万千孤儿求个妈妈。" 1935年农历正月十五,上海慕尔堂的管风琴声中,三十八岁新娘的婚纱扫过六十六岁新郎的燕尾服。 沪上小报调侃"白发红颜眉对眉",却不知洞房夜熊希龄当真剃了蓄二十年的长须。 婚后三年像偷来的时光,熊希龄带她走遍大江南北募捐,在青岛建婴儿保育所,去印尼参加国际禁贩妇孺会议。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夫妻俩把上海寓所改成伤兵医院,七十岁老头亲自押运医药过封锁线。 这年圣诞节在香港筹款时,熊希龄突发脑溢血倒在演讲台上。临终前攥着她的手念叨:"慈幼院...孩子..." 战火中的香山慈幼院辗转迁到重庆歌乐山,毛彦文变卖嫁妆首饰,带着八百孤儿啃红薯住窝棚。 最难时她三天只喝米汤,把白面省给学生蒸馒头。 1947年回北平复校时,当年穿开裆裤的孤儿都成了教员。 有记者问她为何不再嫁,她指着院里嬉闹的孩子说:"三千个儿女还不够?" 1999年深秋,台北内湖养老院的桂花开了第二茬。 102岁的毛彦文把回忆录《往事》锁进檀木箱,箱底压着熊希龄送的金丝眼镜。 最后一页日记写着:"此生有三幸——逃出封建牢笼,得遇秉三先生,未负孤儿唤娘声。" (官方信源:1. 毛彦文自传《往事》(独立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2.《衢州市志·人物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熊希龄毛彦文婚姻登记档》;4. 台北《传记文学》2000年10月刊《毛彦文女士生平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