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朱元璋铁腕反腐,为何大明一朝,还有那么多贪腐的官员呢? 其实,这事和三件事有关,

朱元璋铁腕反腐,为何大明一朝,还有那么多贪腐的官员呢? 其实,这事和三件事有关,一个相关制度,一个相关氛围,一个相关人性。 【首先,我们说制度问题。】 一个官员,如果工作很忙,工资不多,那么,腐败的概率极大。 举个例子吧,明朝一个县令,社会地位很高,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但他的工资明面收入是有限的,比起县里的那些富裕大户,日子差得很远。 都是人中龙凤,凭啥你左拥右抱,凭啥你挥金如土?作为一县之长,凭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连佣人都养不活? 痛苦来自比较。当人们开始比较时,焦虑就开始了。因为“钱”产生焦虑,自然,当有了“钱”后,焦虑就少了。 大明初期,虽然朱元璋铁腕反腐,但官员的工资确实不高啊。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后来也就有了“铤而走险”的层出不穷的腐败。 关于工资不足引起来的腐败,理论上来说,可以用“高薪养廉”来减少。 实际上,“高薪养廉”只能减少一部分贪腐,并不能彻底根治贪腐。 除了工资制度容易引起腐败,“监督制度”的不足也容易引起腐败。 朱元璋广泛采用了“锦衣卫制度”,进行各种监督,早期还不错。实际上,锦衣卫制度也有漏洞,一是人数少,无法监督到每个官员。二是,容易引起锦衣卫内部的腐败。 当一个监督机构或监督官员出现腐败,那监督的意义就失去了。 所以,设计一个系统制度,尽可能避免腐败,其实非常不容易。 【第二,官员氛围影响腐败。】 有很多人,起初都是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的。 但是,古代的行政机构就是一个大染缸,保持清廉非常艰难。 很多时候,你不送,你升不了职。你送了,你就得想法捞回来。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氛围,只要条件合适,就得贪腐。条件不合适,创造条件,也得贪。 网上流传的一句话,非常说明道理:“你不拿,我怎么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耿专员不拿,你我怎么进步啊?” 说白了,系统性的贪腐,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只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点。你可以不贪,但是断了别人的财路,这就不利于“进步”了。 很多人贪腐的开始,就是为了融入整个系统做出的适应而已。 整个中国的历史中,什么时候的氛围最好?一定是刚解放的时候,那时候,革命者们刚建立新中国,以“贪腐”为耻,以“给亲戚们办事”为耻,以“作风不正”为耻。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氛围了,但是,这种氛围是有“崇高的信仰”做支撑的。 大明官员,有崇高的信仰吗?没有的。 江山是老朱家的,他们就是混口饭吃的。既然是混口饭吃,就得怎么舒服怎么来,最好是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还多拿钱。 说实话,“反贪氛围”的打造,实在是太难了,谁能拒绝“享受”? 【第三,“人性弱点”导致腐败。】 人性有一大基因里的缺点:享受快乐,逃避痛苦。 无疑,金钱会带来快乐,带来美好的享受。 所以,多拥有钱,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快乐。 当然,一个企业家这么想,一个普通人这么想,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官员也这么想,那就是灾难,他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非正当途径搞钱,如此他就走进了贪腐的深渊。 贪腐是会成瘾的,和赌博成赢,和玩游戏成瘾,和好色成瘾,道理是一样的。 有了想更多,多了还想多,这就是人生的“节奏感”,持续不断进账,会带来莫名其妙的快乐。 像某个官员,贪腐一两亿,自己没怎么花,还骑着自行车上班,这就是不断进账带来的快乐,和打游戏不断胜利没啥两样。 西方有句话说,穿上红舞鞋,就停不下来了。也是这个道理。 大明一朝的官员,他们也是人,他们无法抵抗人性的的享受感、人性的贪欲,进而不断贪腐,直到掉了脑袋。 这样说吧,最好的治贪,其实是过程管理,不是结果管理。用结果管理,只能是处理贪腐,无非是掉了一堆脑袋,一茬完了后,再割一茬脑袋,仅此而已。 过程管理,才能做到时时监督,时刻反贪。 不过,最高明的反贪,还是“信仰影响”,但这个太难了,只有经历刀山火海、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只有用崇高的信仰指导自己,才会最大程度控制贪欲。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一朝,制度并不先进,贪腐氛围控制的不好,又克服不了人性的缺点,那么,出现大把的贪腐,是完全正常的。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