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太有意思了”背后,却是让人笑不出来的酸涩。在医院病房惨白的日光灯下,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陪护闹剧”正在上演。父亲因病住院,儿子儿媳主动前来陪床,本是孝心尽显的温馨场景,却走向了令人意外的方向。 小两口进门后,简单问候几句,便双双躺上病床。从清晨到日暮,整整一天时间,两人鼾声此起彼伏,手机屏幕的光亮偶尔在脸上闪烁。而本该躺着接受治疗的老父亲,佝偻着背坐在床边狭窄的椅子上,输液管在他枯瘦的手臂上摇晃。药水一滴一滴落下,他强撑着困意,生怕回血,眼神里满是疲惫。 即便如此,父亲的目光仍不时落在熟睡的儿子儿媳身上。见被子滑落,他颤巍巍地起身,轻轻为两人掖好被角;担心空调太冷,又摸索着调低温度。临近饭点,老人望着墙上的时钟,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心里却想着:“孩子工作累,好不容易能睡个好觉,我再忍忍,等他们醒了一起吃……” 走廊里偶尔传来其他家属关切的问询,老人总是笑着摆摆手:“孩子们上夜班辛苦,让他们多睡会儿。”可谁又能看到,他悄悄揉捏着发麻的双腿,强撑着起身去接热水,佝偻的背影在瓷砖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这场闹剧撕开了亲情的遮羞布,本该尽孝的子女,将病床变成了补眠的温床;本该被照顾的父亲,却在病痛缠身时仍放不下对孩子的牵挂。当孝心成了形式,当关怀成了错位的付出,病房里冰冷的输液管似乎也在无声地叩问:究竟是什么,让最亲近的人之间,上演着这般令人叹息的荒诞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