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这时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在潘天炎解决生理需求的十五分钟里,战场态势发生剧变,美军第24师以每分钟200发的密度向高地倾泻炮弹,整个山头被硝烟笼罩。 根据《三十八军在朝鲜》记载,该阵地已连续六天承受敌军进攻,6连战士从满编120人锐减至28人。当撤退命令下达时,班长清点人数发现机枪副射手失踪,误以为其已在炮火中牺牲。 此刻的潘天炎正提着裤子跑回阵地,眼前的场景令人窒息:散落的弹壳在冻土上冒着青烟,被炸断的机枪枪管插在焦黑的雪地里,美军士兵的钢盔已出现在五十米外的斜坡。 这个身高不足1米6的战士迅速清点武器:7枚手榴弹、32发步枪子弹、1支卡宾枪。多年后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回忆:"当时想着能拖一分钟是一分钟,给主阵地多争取点准备时间。" 面对首批6名美军侦察兵,潘天炎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战术素养,他先将6颗手榴弹用电话线捆扎埋设,接着脱下军帽放在战壕边缘。当 敌人接近至二十米时突然高喊:"同志们,准备好手榴弹!"美军慌忙卧倒的瞬间,他拉响自制诡雷,爆炸声未落又绕到侧翼投掷手榴弹,6名敌军当场毙命。 美军指挥官误判阵地仍有守军,调集两个排兵力发起集团冲锋,潘天炎在战壕内穿梭投弹,将最后三枚手榴弹投向不同方位制造火力假象,38军军史馆保存的战斗报告显示,这名新兵在弹药耗尽后,甚至拆下冻硬的敌军尸体手臂作为投掷武器。当增援部队赶到时,阵地上散落着37具美军尸体,还有百余件带血军装碎片。 这个创造战场奇迹的少年,有着令人心酸的成长轨迹,1932年生于湖北枝江的潘天炎,10岁目睹父亲被日军虐杀,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1949年加入解放军时,他因严重营养不良体重仅38公斤,入伍体检表上标注着"胃下垂、贫血"等五项不合格,朝鲜战争爆发前,他带着未愈的痢疾软磨硬泡争取到参战资格,在零下30度的行军中,把分到的棉鞋让给冻伤的战友。 这种刻入骨髓的坚韧,在1951年2月的授勋仪式上得到印证,当志愿军总部授予"青年英雄"称号时,潘天炎脸上还嵌着未取出的弹片。 军功章绶带摩擦伤口渗出血迹,他却坚持站立两小时完成全部仪式流程,这份执着被同期战友梅门造写进单弦曲目,随着"打退鬼子九次冲锋"的唱词传遍大江南北。 1957年复员回乡的潘天炎,将4枚军功章锁进木箱,在枝江粮食局当起普通科员,同事眼中那个"脸上有黑点、走路微瘸"的潘股长,直到1973年病逝前都未向子女透露战斗细节。 宜昌市档案馆保存的干部登记表显示,他主动放弃伤残军人补助,连续七年将三级工资让给更困难的职工。 2013年,83岁的曲艺家梅门造跨越1600公里找到英雄墓地,抚摸着刻有"青年英雄"字样的石碑,老人哼起六十年前的曲调,身旁的松涛声仿佛当年阵地的呼啸。 如今潘天炎战斗过的鼎盖山已被纳入朝鲜战争遗址保护名录,而他的青铜塑像始终保持着投弹瞬间的姿态——那是18岁少年用勇气冻结的永恒。 (本文核心事实引自《中国青年报》1952年8月8日报道、宜昌市档案馆藏《潘天炎战斗详报》、原38军军长江拥辉《三十八军在朝鲜》及人民出版社《青年英雄潘天炎》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