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2年,石来发站在广州市市委大院门口,浑身僵硬,他不敢迈步,眼神游移,他面前

1952年,石来发站在广州市市委大院门口,浑身僵硬,他不敢迈步,眼神游移,他面前那位穿军装的女干部,红着眼喊他“儿子”,他却一动不动。他心里翻江倒海,嘴里却只蹦出一句:“你为什么丢下我?”

石来发1928年出生,是革命烈士夏明震的遗腹子,他母亲是中共早期女干部曾志,当年井冈山战事紧张,曾志产后才26天,孩子还未满月。

她咬牙做了一个决定,把孩子交给红军副连长石礼保夫妇抚养,自己转移去江西开展地下工作。

石礼保夫妇给这个娃取名“石来发”,图个好口彩,盼着革命成功,盼着这个娃能活下来。

可谁也没想到,几年后,石礼保夫妻在一次突围中牺牲了,石来发成了没人管的孤儿,好在他外婆找到了他,把他带回去照顾。

日子很难,外婆年纪大了,后来眼也瞎了,家里揭不开锅,石来发从八岁起开始上街乞讨。

他拖着小破碗,满街跑,遇上个好心人给口饭,遇上冷眼就得饿肚子。

就这样,一边捱,一边熬,他也不是没问过自己,爹妈去哪了,可外婆只说他们为了革命,都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政府给他分了田,他在井冈山的村里安顿下来,种地为生,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命运的转折,是从一次“慰问”开始的。

1951年冬天,一个中央慰问团到了井冈山,他们手上拿着一张名单,说是来找一个叫石来发的人,村干部把他喊去了,他还有点懵。

慰问团的人看着他,问:“你小时候是不是养父叫石礼保?”他点点头。“你知道你亲生母亲是谁吗?”

石来发听了愣了半天,说:“她早死了。”那几个干部对视了一眼,笑着说:“没有死,她现在是中央的领导干部。”

他脑袋一下子炸了,几十年乞讨的日子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倒回,他不敢相信。

他问:“那她怎么没来找我?”慰问团解释说,母亲一直在找,只是形势复杂,消息断了,这回是专门派人来接他去广州相认的。

石来发一夜没睡,他翻来覆去地想,那些年挨饿、流浪、被人赶、被人骂,全是自己一个人扛的。现在说是亲妈,咋就突然出现了?

第二天,他答应去了,坐了好几天火车,他到了广州,市委大院门口,一个穿军装的女干部迎上来,拉住他手,哽咽着喊:“来发,我是你娘啊!”

他站着没动,低着头,心里涌上太多东西,说不出来,他嘴角抽动了一下,问:“你为什么把我丢了?”

曾志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娃呀,那时候战事紧,我实在没法带你走。”她说那年她把他交给石礼保,是咬着牙的决定,她后来几次想找,都没找到。

两人抱在一起,哭了好久,周围人都默默看着,没有人说话。

住了几天,曾志希望他能留在广州,给他安排个工作,可石来发摇头了:“我回去种田,我习惯了。”

曾志说:“你是我儿子,你有权利过好日子。”他说:“娘,您是娘,我认,可我这辈子就这样,回来看看你就好。”

他回了井冈山,以后偶尔进京看望母亲,每次都只待几天。

曾志晚年常提起这个儿子,她说:“他苦了一辈子,却从没埋怨我。”可她心里知道,母子这段关系,就像断了又续上的线,哪怕再结实,也有结。

其实,曾志还有两个孩子,她的小儿子曾春华,在战乱中被医生收养,几岁就夭折了。

她和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倒是跟在身边长大了,可说起石来发,她总是眼眶发红。

1998年,曾志病重,她对着病床前的石来发说:“我对不起你。”石来发没回话,只是握住了她的手。

葬礼那天,他站在人群最后头,戴着黑帽,没人注意他,他没哭,也没说话,只是默默站了一天。

石来发活得很低调,后来也没离开过井冈山,偶有人提起他是谁,他只笑笑,说:“种田人,没啥好说的。”他屋里挂着一张照片,是他和曾志在市委门口第一次相见时拍的。

那天,他没笑,曾志笑得也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