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10年,晚清神医自称梦到未来的新中国,没有租界和治外法权,到处高楼大厦,飞

1910年,晚清神医自称梦到未来的新中国,没有租界和治外法权,到处高楼大厦,飞船送人上月球,实现了“社会主义”,鲁迅说他胡说八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海滩,1910年,动荡与不安笼罩着这座繁华却分裂的城市,汽笛声混杂着黄包车夫的吆喝,租界与华人区仿佛两个世界。 就在这样的年代,一位名叫陆士谔的医生,竟然在一次午睡中“梦”见了几十年后的中国——一个截然不同的国度,没有租界、没有治外法权,高楼拔地而起,飞船直上九霄,甚至还实现了“社会主义”。 而他将这场匪夷所思的“梦”写进了小说《新中国》,这究竟是超前到不可思议的“预言”,还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绝望中投射出的极致渴望? 更让人深思的是,文坛大家鲁迅,为何最初怒斥其为“胡说八道”,多年后却又语气复杂地说出那句“士谔先生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痛”? 但陆士谔的这场“梦”并非空中楼阁,他生于1878年,江苏青浦人,从小好学,后在上海行医。 而且陆士谔不只是位医生,更是个对周遭世界有着敏锐观察的思考者,他的知识来源颇为驳杂:弟弟在江南制造局工作,让他得以接触西方的工程技术;妹妹更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无意中为他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窗口。 甚至每天行走在租界内外,殖民统治下的屈辱和不公,无疑在他心中埋下了寻求变革的种子,甚至,他对浦东未来发展的远见,竟部分来自上海码头工人的闲聊:“江对岸的芦苇荡,早晚要变金码头。” 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经过他独有的想象力重组,最终在他笔下汇聚成《新中国》那幅奇妙的未来图景。 而小说的主人公陆云翔,一次酒醉后“穿越”到了1951年的上海,那是一个与1910年判若云泥的世界:黄浦江上架起了壮观的大桥,江底还开凿了隧道。 曾经的浦东芦苇荡已是高楼林立与浦西遥相呼应;城市街道整洁有序,电车忙碌穿梭;中国人挺直了腰杆,租界和治外法权早已荡然无存,国家主权完整,人人平等,法律体系健全。 而且国家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甚至还有“醒狮飞船”载人飞向月球,更大胆的是,小说宣称国家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 光阴流转,百年忽已过,时间来到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恰好是陆士谔小说设定年份后的一百年。 如今的浦东,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地铁如地下长龙般穿梭,摩天大楼直插云霄,2002年,磁悬浮列车在龙阳路呼啸而过,可能很少有人想起,这距离《新中国》中关于“贴地飞车”的概念出现,已过去了92年。 再看如今,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与小说中“醒狮飞船送人登月”的浪漫设想,也仅仅相差了二十多年。 还有小说里描述世博会“中华殿”的琉璃顶造型,竟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斗拱设计有着惊人的神似。 甚至小说提到“女子执掌银行账房”,也在今天上海女性创业者占比高达48%的现实中得到了印证。 然而,《新中国》刚问世时,这样的畅想无疑过于惊世骇俗,许多人根本不信,直斥其为“痴人说梦”。 其中,批评得最厉害的便是鲁迅,他认为这类作品沉溺于美好幻想,回避现实的黑暗,主张文学应该尖锐地揭露弊病,唤醒麻木的民众。 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寻求国家出路上的分歧:一边是以鲁迅为代表,力图“打碎”旧世界;另一边则是像陆士谔这样,选择构建一个理想的未来蓝图。 可是,历史自有其曲折微妙之处,到了1925年,国共合作带来的民族复兴希望初现,鲁迅在《申报》上的发文语气发生了转变。 甚至鲁迅坦承:“士谔先生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痛。”这句话分明道出了在那个渴望独立富强却又饱受欺凌的年代,所有有识之士内心深处的共同痛楚与不甘。 陆士谔的这份家国情怀,也传承给了他的后人,他的儿子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父亲的理想。 到了2010年,当陆士谔的孙子陆贞雄亲身站在上海世博会的现场,他不仅感慨于祖父百年前的超凡想象,更感叹一个家庭几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坚守。 但在1944年,陆士谔在上海病逝,据说临终前还惦念着“黄浦江底的铁龙”——那是隧道,谁知距离打浦路隧道开工还有23年。 只是他的葬礼十分冷清,只有少数亲友出席,枕边除了医学手稿,就剩一本封皮撕去的小说残本《新中国》。 而如今在上海图书馆珍藏的《新中国》初版本上,一位1937年的读者在“万国博览会”一段旁边,悲愤地写下了“倭寇铁蹄踏申城,痴人说梦何时圆?” 然而,73年后的2010年,另一位读者——一位世博会志愿者,在同样的位置贴上便签:“先生,盛世如您所愿。”这两段穿越时空的批注,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百年历程。 因此,与其说《新中国》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预言”,不如视它为在最黑暗时刻点燃的一盏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