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杭州,草木葱茏,很适宜爬山。
远离喧嚣,在一片绿野中放松心情,可以沉浸式感受西湖群山的绿意盎然。
吴山、玉皇山、凤凰山、九曜山、宝石山以及南北高峰,在往期的“杭州Discovery”栏目中我们都一一介绍过。
这个初夏要“拿下”哪座山?答案是,十里琅珰。
在杭州,爱爬山的人都喜欢去十里琅珰,这是西湖群山中最经典的徒步路线之一。而我们迟迟不敢挑战它的原因,多少是有点畏难情绪在。毕竟,这是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长的山岭,平均海拔在200米。
关于“十里琅珰”的得名,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说,十里琅珰原本指的是天竺山东、龙井村西、梅家坞村东北的山岭,是古时候挑担货郎从钱塘江去往龙井、灵隐的近路,因为路途有近十里,货郎边走路货担边会发出丁铃当啷之声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以前这一带崇山峻岭,山路逶迤,多峭壁深溪,只有年轻力壮的“郎”才“当”得起攀越。
尽管处在偏僻的群山之中,但因作为连通天竺灵隐、龙井与五云山的便捷通道,当地村民常常在此行走,尤其是虔诚的香客,每年总会沿着这条路线朝拜进香。年复一年,琅珰岭的山径就在无数双脚印下形成。
过去普通人要想爬十里琅珰,用现在的流行说法,那是属于“没苦硬吃”的自虐式登山;而如今想上十里琅珰已经不需要像以前的香客那样艰辛了,一路上山都是舒坦的游步道,相对轻松不少。
十里琅珰线路选择有很多
全看你的体力和时间
爬十里琅珰,出入口有好几处。上天竺、梅家坞、龙井村、九溪、云栖竹径是五条主要上山道,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支路也都能通往琅珰岭,四通八达。从哪里上、在哪里下,全看你的体力和时间。
我们的计划是从梅家坞上山,再从龙井村下。路线不长,顶多只能算是“五里琅珰”,是一条非常适合“懒人”的初阶登山线路。但这条线路上风景绝佳,西湖群山的壮美与茶园的清新一样都不会错过。
首先导航至梅家坞公交站,会看到马路对面就是“十里琅珰”的四字牌坊,穿过牌坊伴着石阶一路往上,两边是村里的茶农住家,高低错落,有些开成了民宿、茶楼,一路走到茶园,视野便开阔起来了,“登山”之行才算正式开始。
因为过了最闹猛的春茶季节,没有了茶农忙碌的身影,转身往下看,群山之中农舍点点,满山的茶园显得十分清静闲适。
如果遇到大太阳的日子,这一段茶园路上没有遮挡,会有点晒,但好在很快就会进入绿荫遮蔽的秀树翠林里。如果平常不太爱运动,这时候的上山台阶爬起来会觉得挺吃力,也是全程中最累的一段,唯一宽慰的就是看着台阶上的级数和消耗卡路里的变化,“台阶第600级,您已消耗卡路里94cal。”只好默默暗示自己,“我一定瘦了!”
一番辛苦之后,满头大汗,抬头发现了导览牌,这里是文碧峰。旁边有一条下山的岔路,如果走不动,下去就是小牙坞。但来都来了,怎么也得攀上最顶峰。
继续向前,台阶提示牌显示你已经走了“1200级”台阶之后,就会遇到一个观景台,还有几张石凳,供游人休息。站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可以眺览西湖群山,山山相连,高低起伏,拍照非常出片。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之感。
西湖龙井产区群山最高处
三分叉分隔了龙井和梅家坞
往前再走一段平坦路,身旁的树木变成了婆娑的竹林,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路牌上指示着三个方向,这里叫三分叉。它是西湖龙井产区群山最高处,海拔340多米,属狮峰山系,地理位置毗邻狮峰。三分叉分隔了两个村子,东北面是龙井村,西南面是梅家坞村。
荒草丛中还立着一块刻石,正中是梅家坞,往左去是龙井、天竺,右转则是往五云山和云栖竹径。
三分叉茶园,高山云雾薄霭,历史悠久,这里种的大部分都是梅家坞树龄最长,最古老的群体种。由于三分叉地势最高,昼夜温差大,虽出茶较晚,但品质优异,香气馥郁,滋味甘醇。
三分叉,又名关林场,原先有一间关帝庙,现仅存遗址,也叫三分场,是狮峰山、五云山及十里琅珰的一个三岔路口,据村里老一辈人说,这里种着的龙井树龄都很老,差不多从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在20世纪20年代末,杭州著名棉布号“高义泰”布庄老板高怡益曾在狮子峰购上百亩山地,主要就分布在狮子峰、龙井村十里琅珰周围和三分场,开垦种植龙井茶,创设茂记茶场。
沿着山路前行,往龙井村方向,大约再走五六分钟之后,就登上了最高峰。攀上了高峰,自然不会失望,极目远眺,风光无限,面前是龙井茶园,群山环抱间的西湖也近在眼前。
在山顶,很容易就会与其他入山口上来的登山者“狭路相逢”。有人停下来不断拍照欣赏风景,有人则是对着绵延的茶山吼一嗓子,还有从龙井村上来的人会找你探路,“去梅家坞还有多远?”
沿着龙井茶园一路下山,就到了龙井村。这条线路一路走下来,翻山越岭,走走停停,大约需要2个小时。
下山入茶村歇脚吃饭
享受爬山之后的惬意
相比之下,下山的路就要轻快许多。到龙井村里,吃饭可以有很多选择,有地道的农家饭菜,也有时髦的创意餐厅,去年“古一法师”TildaSwinton与辛芷蕾、窦靖童来杭州拍摄香奈儿宣传短片,就是在龙井村的一家咖啡馆取的景。
无论是哪种选择,都可以享受一下爬山之后的惬意慢生活。我们找了一家餐厅坐下,一面歇脚一面在心里盘算,下回换哪一条路线,从哪里上山,在哪里下山,看看另外样子的“十里琅珰”。
如果意犹未尽,体力也允许的情况下,稍作休憩后,还可以继续出发。从龙井村朝九溪十八涧方向走,去丈量“十里琅珰”余下的“五里”路途。
诗里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个温婉的初夏时节,走一走十里琅珰的游步道,既一种美的延伸也是心的延伸,在山风里找到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