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吴三桂夫人陈圆圆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倾国美人,吴三桂死后由大将军马宝一路护送至贵州岑

吴三桂夫人陈圆圆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倾国美人,吴三桂死后由大将军马宝一路护送至贵州岑巩县 死后墓碑上竟刻有当时还未出现的简体“聂”字,你知道为什么吗? 2010年的一个秋日,贵州岑巩县马家寨的村民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祖祖辈辈守护的这片土地下,竟然埋藏着一个轰动史学界的秘密。 事情要从村里修路说起。挖掘机在马家寨后山作业时,突然"咣当"一声撞到了什么硬物。司机下车一看,原来是一块青黑色的石碑。碑上的字迹经过岁月洗礼已经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出"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几个大字。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座古墓的年代标注为雍正六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村里的老人们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有人说:"咱们村里可没有姓聂的啊。"另一个人接着说:"是啊,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吴,还有些姓马的,哪来的聂家人?"更奇怪的是,虽然地处贵州深山,但村民们说的却是一口地道的江苏高邮话,这让专程赶来的考古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进行,墓中出土的文物更是让人目瞪口呆。一把重达82斤的青龙偃月刀静静躺在墓室中,刀身虽然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威风凛凛。这样的重量,一般女子根本无法使用,但《清史稿》中恰好记载吴三桂"力能扛鼎,惯用大刀",这把刀的出现为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 更有意思的是,考古队员们在走访马家寨时发现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文化现象。村里的老奶奶们至今还保持着梳"平西王妃髻"的习俗,这种发式在其他地方早已失传。每逢节庆,村民们还会穿上明代风格的服装,唱起古老的昆曲唱段,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们带回到三百多年前的江南水乡。 最让专家们困惑的是墓碑上的"聂"字。按照文字发展史,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推广使用的,而这座雍正年间的墓碑上怎么会出现简体字?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终于找到了答案的关键。 原来,这个"聂"字暗藏玄机。如果把"聂"字拆开来看,左右两边都是"耳"字,而"耳"恰好是"邢"和"陈"两个字的偏旁部首。史料记载,陈圆圆原名邢沅,后来被姨夫收养改姓陈。用"聂"字作为化名,既能暗示她邢、陈两个姓氏的经历,又能巧妙地掩盖真实身份,可谓用心良苦。 墓碑上的"吴门"二字也大有文章。吴门是苏州的古称,正好对应了陈圆圆的出生地江苏常州一带。而"位席"则暗示着墓主人曾经拥有的尊贵地位——平西王妃的身份。 在1678年,云南昆明城内一片肃杀之气。平西王吴三桂在反清失败后郁郁而终,留下55岁的陈圆圆独自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此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苏州梨园里唱《西厢记》的青春少女,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透着当年的聪慧与坚韧。 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陈圆圆的心中五味杂陈。1623年,她出生在常州武进一个小贩家庭,原名邢沅。父母早逝后,10岁的她被姨夫陈家收养,从此改名陈圆圆。然而好景不长,江南地区收成不佳,姨夫家的日子越过越难,最终狠心将她卖给了苏州梨园。 在梨园里,小圆圆凭借天赋和勤奋很快脱颖而出。18岁那年,一场《西厢记》的演出让她名动江南,成为秦淮八艳中唯一以戏曲闻名的女子。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她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心动的男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襄。 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冒襄被她的才情深深吸引,承诺为她赎身从良。可惜造化弄人,正当两人情深意切时,冒襄因父亲病重匆匆离开。这一走,就成了永别。陈圆圆被外戚田弘遇看中,强行带到京城。当冒襄再次回到苏州时,得到的只是佳人已去的消息。这位才子虽然痛心,但面对强权却没有丝毫反抗,对他来说,陈圆圆终究只是一个"戏子"。 崇祯十五年,田弘遇为了拉拢手握重兵的吴三桂,竟然将陈圆圆当作礼物送给了这位年轻的总兵。据《影梅庵忆语》记载,吴三桂见到陈圆圆后"神移心荡",当场表示愿意"赍千金为聘"。对吴三桂来说这是一见钟情,但对陈圆圆而言,这又是命运的一次捉弄。 然而1644年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一切。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手下大将刘宗敏趁机绑架了陈圆圆。消息传到山海关,正在犹豫是否投降的吴三桂顿时怒火中烧。他打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的口号,愤而降清,引清兵入关。后人都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平西王杂录》却记载,吴三桂早就与清军有秘密约定,"为红颜"不过是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 战火平息后,吴三桂找回了陈圆圆,两人在云南开始了相对平静的生活。陈圆圆住进平西王府,成了名副其实的平西王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容颜渐老的她慢慢失宠,吴三桂开始沉迷于歌舞作乐,府中美女如云。 1674年,清朝开始削藩,吴三桂起兵反清,自立为王。可惜好景不长,仅仅四年后他就病逝了。陈圆圆知道大势已去,清军必然会围剿平西王府的所有人。她当机立断,带着吴三桂的小儿子吴应麒,在马宝将军的护送下秘密离开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