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振宁在95岁这么大岁数的时候要恢复中国国籍? 2015年,一个震动中国科学界的消息传来——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接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做出了这一令许多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选择。六年后,2021年,99岁高龄的他又因此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写道:"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1957年,当时的杨振宁正站在诺贝尔颁奖台上。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同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此殊荣。在领奖台上,他曾自豪地宣称:"我为自己中国的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彼时的他,尚未改变国籍,仍是一位拿着中国护照的科学家。 然而,冷战的阴影笼罩着全球。1964年,杨振宁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这并非出于对美国生活的向往,而是科研事业的现实需要。当时的他研究高端物理理论,需要进入美国顶尖实验室,但常因国籍问题被拒之门外。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一张中国护照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障碍。 "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一定很痛苦,"一位同行曾这样评价,"连他的父亲,著名数学家杨武之都无法接受,至死都没能解开这个心结。" 或许正是这份内心的纠结,使杨振宁在物理学界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不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杨米尔斯理论",被后来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视为基础,更被《自然》杂志评为"人类过去千年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当时唯一在世的入选者。美国物理学界甚至将他与爱因斯坦并列,称其为"二十世纪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1971年,当"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僵局时,杨振宁立刻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尽管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他依然坚持回来。有趣的是,他回国后第一个见的不是分别多年的父亲,而是发小、同学、"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次会面据说改变了邓稼先的命运,帮助他平安回到北京,避开了当时的动荡。此后,他还成为首位以美籍华裔身份访问新中国并被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的科学家。 2021年初,已经99岁高龄的杨振宁被选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榜单。这位百岁老人的生日恰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同一天——10月1日,这似乎也预示着他与祖国之间那份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回溯他漫长的一生,从未改变的中国心才是理解他95岁高龄恢复中国国籍的关键。 物理学的世界里,杨振宁是一位巨匠,但在祖国面前,他首先是一个游子。1971年,当中美关系因"乒乓外交"出现转机时,已经入籍美国七年的杨振宁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归乡之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形势复杂,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回来的决心。这次回国,他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有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为首位以美籍华裔身份访问新中国的科学家。 从那以后,杨振宁几乎每年都往返于中美之间,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科学界。他不仅自己奔走,还积极推动其他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效力。在他的影响下,著名数学家林家翘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优渥职位,回国后推动了中国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也在杨振宁的鼓励下回到清华大学,创立了被称为"姚班"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其专业排名一度超越美国的麻省理工。 2003年,已经是物理学巨擘的杨振宁做出了让许多人不解的选择——回到中国定居。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他,不是回来颐养天年,而是继续投身科研教学第一线。他坚持在实验室做研究,亲自给清华大学大一新生教授物理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拒绝了清华开出的百万年薪,还将自己在美国的房产出售,捐赠给清华大学600万美元。在中国,他参与建设了六十多座实验室,发起了北美清华教育基金会、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等多个教育科研基金会,为国内缺乏经费的科研项目提供支持。以清华大学名义,年过八旬的他还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将中国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 当2015年93岁的杨振宁终于获准恢复中国国籍时,他毅然放弃了持有多年的美国国籍。这一决定,是他科学追求与家国情怀的统一,是对自己一生的圆满交代。中国科技实力的崛起,也让当年迫使他离开的原因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世纪物理学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情怀。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这句"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或许是对杨振宁一生最好的诠释。一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最终选择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背后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道理。杨振宁恢复国籍的决定,不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更是精神归属的最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