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被鲁迅骂了十年,并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不满,他骂道:一个男性扮演林

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被鲁迅骂了十年,并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不满,他骂道:一个男性扮演林黛玉,与原著中形象相差甚远,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像麻姑。 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一座小楼内,文坛巨匠鲁迅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文学家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上海滩。当天,许多文人墨客、学生、读者纷纷前来悼念。而在同一座城市的另一端,京剧名角梅兰芳得知这一消息时,内心或许泛起了一丝复杂的涟漪。 奇怪的是,作为同时代在上海活跃的两位文艺界翘楚,一个是戏剧界的泰斗,一个是文学界的领袖,梅兰芳与鲁迅却从未有过真正的交集。他们形同陌路,宛如两条平行线,在上海这座文化熔炉中各自发光发热却始终未能相交。 时间倒回十二年前的1924年秋天。彼时,已经名声大噪的梅兰芳接受了民新影片公司的邀请,在北京拍摄了《红楼梦》五出戏的片段。这使他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在荧幕上扮演林黛玉的人。梅兰芳本就以扮演女性角色见长,此次银幕上的林妹妹更是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 然而就在同年11月,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看到了梅兰芳扮演林黛玉的照片后,却提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论照相之类》。文章中,鲁迅毫不留情地点名批评道:"在没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之前,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倒像是一个麻姑!" 这番直白的批评,表明了鲁迅心目中林黛玉应有的形象与梅兰芳的扮相大相径庭。在鲁迅看来,林黛玉应该是病态纤瘦、弱不经风的形象,而不是梅兰芳呈现出的那种带着"福相"的样子。 而实际上,早在1916年初,梅兰芳根据《红楼梦》原著改编的京剧《黛玉葬花》就已在北京吉祥戏园上演。当时,梅兰芳扮演的林妹妹风靡一时,叫好又叫座,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然而,舞台上的成功与银幕上的形象却引来了不同的评价。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造诣无人质疑,他的表演技巧精湛,声情并茂。但作为一个男性,他那凸出的眼睛、厚厚的嘴唇以及粗粗的浓眉,确实与原著中描绘的那个"娇小孱弱,清雅文采,充满灵气的奇女子"形象相去甚远。这种差距,恰恰触动了对《红楼梦》有着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的鲁迅的神经。 鲁迅对《红楼梦》的痴迷与研究远超常人。在他眼中,这部巨著"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价值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单一形象塑造。他曾在《集外集拾遗》中精辟地总结道:"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段话道出了不同视角下《红楼梦》的多元解读。 正因为对《红楼梦》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当鲁迅看到梅兰芳扮演的与他心目中相去甚远的林黛玉时,那种失望与不满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将林黛玉视为"瘦削的痨病脸"的读者来说,梅兰芳那凸出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和浓密的眉毛,确实很难让人联想到原著中那个"娇小孱弱,清雅文采"的林妹妹。 然而,这种批评并非仅仅出于个人审美偏好。在那个国家危难的年代,鲁迅心中燃烧着强烈的忧患意识。1924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国家内忧外患。日本与各国列强已经开始侵蚀中国的主权与尊严,而国内社会却依然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从鲁迅的视角看,当青年们为国家流血牺牲时,媒体却大肆吹捧一个旦角演员如何伟大,这种现象令他无法接受。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唤醒麻木的国人"而呐喊。他的笔如刀,直指国民精神的痼疾。在他看来,拯救中国需要的是思想的觉醒与文化的革新,而非沉迷于传统戏曲的表象之美。这就是为什么当大众为梅兰芳的《黛玉葬花》欢呼不已时,鲁迅却选择了直言不讳地批评。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赋予了人们更全面的视角。如果鲁迅能够活到1942年,他或许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梅兰芳——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坚决拒绝登台演出,并蓄须明志,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如果他能活到抗美援朝时期,他会看到梅兰芳慷慨解囊,为国家捐献战斗机的爱国之举。 梅兰芳的艺术之路与鲁迅的文学道路看似平行,却有着相通之处。在各自的领域中,他们都是推动中国文化进步与革新的重要力量。梅兰芳通过京剧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改变了"戏子"这一身份的社会地位;而鲁迅则通过犀利的文字揭露社会痼疾,唤醒国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