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3年,一位民工胡乱敲击饭盒的节奏被一个人无意间听到,谁曾想,就是这个敲饭盒

1983年,一位民工胡乱敲击饭盒的节奏被一个人无意间听到,谁曾想,就是这个敲饭盒的节奏经过改编后,竟然成了全国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旋律。 北京电视台的摄影棚里,导演杨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 《西游记》拍摄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但片头音乐始终没有着落。 七位作曲家已经被她拒绝。这些人在音乐圈都有名气,但交出的作品要么太传统,要么缺乏神话色彩。 杨洁需要的不是普通的配乐,而是能够瞬间,把观众带入神话世界的音乐。 播出日期在逼近,电视台高层开始施压,广告商也在催促。 这时,有人向杨洁推荐了许镜清。这个名字在当时的音乐圈并不响亮。 许镜清1942年出生于浙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但一直在地方文艺团体工作,缺乏大制作的经验。 走进杨洁的办公室时,桌上摆放着厚厚的剧本和分镜头稿。 杨洁直接提出要求:创作一段2分40秒的纯器乐片头曲,不能有歌词,要体现神话的宏大和奇幻。 更困难的是,杨洁拒绝提供任何参考资料。 许镜清回到住处,开始了痛苦的创作过程。书桌上堆满了废稿,钢琴键盘被反复敲击。 神话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孙悟空的形象如何用音符表达? 传统民乐界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1980年代初,中国音乐界正处于保守与开放的交汇点。许多专家认为,四大名著的音乐必须使用传统乐器,电子音乐是西方的产物,不适合中国故事。 但许镜清有不同的想法。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接触过电子合成器和现代作曲技法。关键是如何找到电子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点。 连续几周的创作毫无进展。许镜清在房间里踱步,在钢琴前发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接下这个任务是否明智。 杨洁偶尔会打电话询问进度,每次通话都让压力增加一分。 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中午。许镜清坐在窗边,准备稍作休息。楼下传来了声音——一群建筑工人正在吃午饭。 铝制饭盒被勺子敲击,发出清脆的"丁零当啷"声,声音不规律,却有一种野性的节奏感。 工人们边吃边聊天,偶尔用勺子敲击饭盒,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的打击乐演奏。 许镜清突然愣住了。这个声音里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自由、随性、不受约束。 联想到孙悟空的性格,这种声音简直是完美的对应。 灵感如电光石火般闪现。许镜清冲到钢琴前,开始尝试将饭盒敲击的节奏转化为音乐语言。 "丁零当啷"的声音被转化为特定的节拍模式,成为整首曲子的核心动力。 第一个音效的灵感同样来自意外。 许镜清在调试电子合成器时,无意中触发了一个特殊的音色——"jiujiujiu"的尖锐声响。 这个声音让人联想到石头破裂的瞬间,正好契合孙悟空破石而出的情节。 音乐的架构开始清晰。以电子鼓的节奏为骨架,以"jiujiujiu"音效为开场,然后逐步加入民族乐器——古筝的华丽、琵琶的跳跃、竹笛的悠扬。 但这种结合在当时是大胆的实验。没有现成的录音设备,可以完美融合电子音乐和民族乐器。 许镜清必须在简陋的录音棚里,反复调试各种设备,寻找最佳的音响效果。 更大的阻力来自音乐界的质疑。 当许镜清的初步样品传到专家那里时,反对声音立即响起。 有人认为电子音乐玷污了古典文学,有人质疑这种音乐,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甚至有专家直接要求更换作曲家。 理由是四大名著应该使用纯正的民族音乐,电子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 这种压力直接传导到电视台高层,许镜清的工作一度面临危机。 关键时刻,杨洁站出来力挺许镜清。作为导演,具有最终决定权。坚持认为《西游记》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复古。 录制工作在争议中进行。 许镜清邀请了北京最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参与录音。 古筝演奏家项斯华、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笛子演奏家俞逊发,这些名字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 1983年秋天,《云宫迅音》终于完成。这首时长2分40秒的音乐,融合了现代电子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 电视台的收视率数据很快给出了答案。 《西游记》播出后,收视率屡创新高。观众调查显示,片头音乐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成功并没有给许镜清带来相应的回报。 1980年代的版权制度还不完善,作曲家的权益缺乏有效保护。 《西游记》音乐被大量使用,许镜清却很少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1988年。《敢问路在何方》获得了全国优秀歌曲奖,但许镜清并不知道颁奖典礼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是门卫大爷代为领取了奖杯。 《西游记》音乐被无数网站、应用程序使用,但许镜清获得的版权费微乎其微,有些网站甚至只支付2.7元的使用费。 2016年,已经74岁的许镜清决定采取行动。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到460万元资金,举办了《西游记》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圆了毕生梦想,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