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让中国人民摘下了“食土民族”的屈辱称号,让中国人吃上了精盐,离世时,整座城的百

他让中国人民摘下了“食土民族”的屈辱称号,让中国人吃上了精盐,离世时,整座城的百姓主动为他守灵,整个国家都为之叹息! 他并不住豪宅,也不坐汽车,出门只骑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住的屋子墙皮脱落,来访者常以为找错了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一件灰色中山装穿了十几年。却正是这样一个人,让中国人第一次吃上了洁白细腻的精盐,也正是这个人,在1945年去世后,引得重庆整座城的百姓为他自发守灵。 守灵那天,不少人是步行几十里赶来的,有的人甚至只是买过他公司出产的盐,从未谋面。他们说,这个厂长,不一样。他一生创办的企业,让国人告别了“食土盐”的历史。吊唁场面空前盛大,消息传至延安,毛主席原想亲自前来致哀,无奈公务繁重,特派周恩来代表吊唁。灵堂不奢华,白布素帐中,却是中华工业一段沉重的历史。 在他去世多年后,老员工还记得他蹲在车间里清扫盐料的样子。那次一个年轻工人失手撒了整袋原料,满地洁白。他没骂人,只卷起袖子亲自收拾:“干咱这行的,别怕浪费,但得心疼材料。” 这样的“厂长”曾在十几年前亲自盯着建起了中国第一家精盐制造厂——久大精盐公司。他和几个朋友凑钱,挑设备,从国外引进技术,亲自画图纸,挨个培训工人。工厂选址在天津塘沽,条件艰苦。他租了破厂房,工人宿舍就是几间泥砖屋。 这一切的缘起,是在更早些年。他还只是个留学生,在日本主修化学。更早前,他是长沙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靠洗衣养活他。他小时候吃的是又咸又苦的粗盐,常咬到沙子。他母亲一边搓洗衣服,一边告诉他:“你要读书,要变出个模样来。” 他没有让母亲失望。成绩一向优异,后来东渡日本学化工,又有幸被北洋政府派去欧洲考察工业。他在英国和德国看到了那种又白又细的食盐——精盐。他拿起一小撮放在舌尖,咂了咂嘴,心想,中国人也该吃上这种盐。 考察回来,他不顾反对,一头扎进工业圈。他说:“人吃盐这件事不能将就。”当时国内尚无精盐厂,大家都觉得他是在空想。他却凑钱买地、请技术员,还专门找能识字的青年培训。他亲自写教材,讲化学常识。 第一次试产失败了,盐是出来了,却不精,味发苦。他并未气馁,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工艺,改良配方。直到某天,一位顾客打来电话说:“你们的盐,能直接蘸着吃。” 产品逐步打开市场,久大精盐成了北方食盐的代名词。他没有乘胜追击开更多分厂,而是悄悄开始转型,做酸碱产品,做化肥。他认为,中国工业不能只靠一项产品。 抗战爆发后,工厂被迫停产。塘沽失守,他面临两个选择:撤资离开,或者留下。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将厂房改建为兵工厂。他联系旧部,将原来的盐厂改造为制造军火的车间,供应抗战前线。他说:“咱这点设备,不该闲着。” 敌人盯上了他,多次派人破坏,他几度搬迁,几乎倾家荡产。他一家人住在重庆一间旧屋里,屋内漏水,他却说:“工人睡得安稳就行。”那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条命,是工厂的。” 他一生创办、参与建立的工厂超过十家,涵盖精盐、化肥、硫酸、火药等多个领域。他没有为自己建一处产业园,也未留豪宅田产。生前他最得意的“资产”是一幅毛主席亲题的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他从不喜欢出风头,记者来采访,他只说一句:“我这人,不好说话。”他拒绝了多个官方职位,也不愿接受奖章。他说:“厂还在,我就在。” 直至弥留之际,他还在念叨生产计划。最后一句话是:“明年春季,工人要早点开工。”然后便沉沉睡去。 多年后,他创办的精盐厂墙上依然挂着他那张黑白照片,厂门口的碑文刻着“久大精盐厂旧址”。来往员工进门前,都要抬头望一眼,说一句:“范老,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