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9年,我军被越方大型炮台挡住去路,屡攻不克损失惨重,危急关头一位老工人挺身

1979年,我军被越方大型炮台挡住去路,屡攻不克损失惨重,危急关头一位老工人挺身而出:放着让我来! 那年春天,中越边境笼罩在战火硝烟中,中国军队在东线战场势如破竹,短短八天便攻下高平重镇,却在同登火车站北侧遇上了难啃的硬骨头,那座被当地人称作"法国楼"的鬼屯炮台。 这座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军事堡垒,此时正横亘在解放军通往谅山的必经之路上。 这座由法国殖民者耗时三年修建的防御工事,主体结构深埋平顶山腹地。 三米厚的钢筋水泥外墙能抗住152毫米榴弹炮的轰击,300多个射击孔编织成密集的火力网。 越南守军将这里吹嘘为"东方马其诺防线",驻守着号称"飞虎团"的越军第三师精锐,他们放话:"中国军队想进谅山,先得踩着我们的尸体过去!" 解放军163师连续组织了八次强攻,82无坐力炮打在堡垒外墙上只留下白点,85加农炮轰了150多发炮弹也仅炸毁瞭望台。 步兵冲锋时,探某高地的交叉火力像收割机般扫倒战士,战地医院里躺满伤员,护士们含着泪给断肢包扎,前线的焦灼让指挥所烟雾缭绕的作战会议持续到深夜。 此时,距前线二十公里的凭祥市发电厂里,五十岁的炊事员何国安正守着茶水摊。 这个皮肤黝黑的壮族汉子,每天目送着军车拉着伤员从门前经过。 当听说战士们倒在鬼屯炮台前,他布满皱纹的手突然攥紧了茶缸,三十多年前,正是他亲手参与修建了这座死亡堡垒。 1943年,十三岁的何国安被法军抓去当苦力,整整三年,他亲眼看着被挖空,看着钢轨与混凝土浇筑成三层工事。 他记得法国工程师在图纸上标注的两个通风口,那是整个堡垒的"气门芯"。这个深藏心底的秘密,此刻在炮火声中变得滚烫。 黎明时分,何国安敲开了163师师部大门,他操着带壮语口音的普通话,比划着说出关键情报:"炮台顶上有两个天窗,当年用水泥板盖着,找到它们就能灌炸药!" 师长盯着这个满身煤灰的老工人,望远镜里那座吞噬了上百条生命的堡垒突然有了破绽。 接下来的三天,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捉迷藏",何国安带着工兵班在弹坑间穿梭,越军的子弹追着他们的脚后跟打。 有次炮弹在五米外炸开,气浪掀翻了他的解放鞋,老工人光着脚继续扒开碎石,指甲缝里渗出的血染红了工兵铲,直到第二日下午,他在一堆炸碎的水泥块下摸到了记忆中的凹槽。 撬开两米见方的水泥板,黑洞洞的通风口传出越军叫嚷,何国安用越南话喊"缴枪不杀",回应他的是一梭子子弹。 工兵们二话不说往下灌了十二吨炸药,又浇进去两吨汽油。 随着震天动地的爆炸,整座山都在颤抖,浓烟裹着火苗从十几个透气孔往外窜。 这场教科书式的攻坚战,被收录进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的经典战例,何国安因此荣立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支前模范"称号。 而那座让日军啃了四十五天的"东方马其诺",从此成了越南教科书里的反面教材,再坚固的工事,也挡不住人民的智慧。 参考资料:《对越自卫反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