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天,毛主席在武汉问了韩先楚一句话:“洪麻子怎么样?”韩刚说完洪学智还在吉林下放劳动,毛主席马上接了一句:“他过去有功,不能一棍子打死!” 洪学智这名字,搁在中国革命史上那是响当当的。1913年,他生在安徽金寨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小时候连书都没读几年就得下地干活。可谁能想到,这么个苦出身的小伙子,后来成了共和国的大将军。1928年,15岁的他跟着共产党搞地下武装,第二年就参加了商南起义,从那会儿起,他的命就跟革命拴一块儿了。1929年,他入了党,又当了红军,从扛枪的普通兵干到排长、连长,再到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一步步靠真本事爬上来。 长征那会儿,洪学智跟着红四方面军走,专门管后勤。别看后勤听着不起眼,那可是部队的命根子。他带着人顶着敌军的炮火送粮送牲畜,硬是让队伍没饿肚子。1935年翻雪山那次,条件苦得要命,他还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救战友,硬生生救活了好几个。这事儿传开后,谁不佩服他这份胆量和心肠? 抗日战争来了,洪学智先去抗大读书,把军事理论补齐了。1941年,他调到新四军第三师当参谋长、副师长,带着队伍打阜宁、淮阴这些硬仗,功劳一点不小。抗战胜利后,他又跑去东北,指挥攻打通辽、四平保卫战,愣是把东北的地盘稳住了。到了解放战争,他带着四十三军渡长江,从黄冈、黄石一路打到广州,解放了好几个大城市。新中国能站稳,他绝对是出力不小的那一个。 1950年,抗美援朝开打,洪学智当了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这活儿不好干,美军飞机天天炸,物资运不上前线,部队就得挨饿。可他硬是想出“顶牛过江”“分段运输”这些招儿,把补给线撑起来了。彭德怀都夸他,说抗美援朝能赢,他是关键人物。后勤这块,他干得太漂亮,连敌人听了都头疼。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59年庐山会议后,洪学智因为支持彭德怀,被撤了总后勤部部长的职,调到吉林当农业机械厅厅长。1962年,他又被下放到农场干体力活。那时候他都快60岁了,天天扛着上百斤的粮包,跟年轻人一块儿干,一点不喊苦。在农场,他还跟工人聊革命故事,掰手腕比力气,硬是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谁看了不说一句,这老将真有种! 他这性格,搁哪儿都能站得住。哪怕被下放,他也没抱怨啥,总觉得自己还能干点啥,为国家出力。这种韧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1965年秋天,毛泽东在武汉跟韩先楚聊军务时,突然问了句:“洪麻子怎么样?”韩先楚说他在吉林农场劳动,毛主席听完就说:“他过去有功,不能一棍子打死!”这话听着简单,可分量重得很。洪学智打长征、抗日到抗美援朝,功劳摆在那儿,谁也抹不掉。毛主席这句评价,算是给他正了名。没多久,他就从农场调到吉林石油化工局当局长,日子好歹好过点了。 这话咋传开的不知道,但效果是实打实的。洪学智这人,功劳大,毛主席心里有数。1965年那会儿,正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主席可能想着,老战友不能就这么一直受苦。这句“不能一棍子打死”,既是肯定,也是敲打,意思是功过得分清,别一笔账算错了人。 从吉林石油化工局开始,洪学智慢慢缓过来了。他干活还是那股认真劲儿,跑工厂、搞技术,把石油化工这块弄得有模有样。1977年,他重回军队,当了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又当上总后勤部部长,成了唯一两次拿上将军衔的人。他管后勤那几年,军队裁了百万人,南疆还得打仗,他硬是把物资、运输安排得妥妥的,还引了新技术,让后勤跟得上部队的步子。1988年,他第二次被授上将军衔,大家都叫他“六星上将”,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晚年,他也没闲着,老跑四平战役纪念馆,捐地图、书信,盯着展览细节,生怕历史记错了啥。2006年,他93岁在北京去世,走得挺安详。他的遗体盖着党旗,算是对他一辈子最好的交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