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陈振龙,生于1543年,卒于1619年,是福建长乐青桥村人,家里世代读书,他小时候聪明过人,不到二十岁就考中秀才。但明朝那会儿科举太卷,他考了好几次乡试都没中,后来干脆不考了,跑去做生意。福建沿海贸易发达,他跟着潮流去了菲律宾吕宋岛做买卖。在那儿,他发现了红薯,这种东西耐旱又高产,生吃熟吃都行,他琢磨着要是带回福建,能救不少人命。 1593年,福建碰上大饥荒,粮食全没了,老百姓饿得只能吃树皮草根。陈振龙在菲律宾听说了,心急得不行,决定把红薯弄回去。可西班牙殖民者把红薯看得死死的,不准外流,抓到偷运的人直接处死。他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有回藏在货箱里差点被发现,吓出一身冷汗。后来他灵机一动,花大价钱买了几根红薯藤,编进商船的缆绳里,还抹上泥巴伪装。船走了七天七夜,总算到了厦门,他赶紧把藤条挖出来,带回福州种下去。几个月后,红薯长出来了,产量高得惊人,福建人总算有了救命粮。 陈振龙没把红薯当宝贝藏起来,而是到处推。福建巡抚金学曾看这东西靠谱,下令在全省种,尤其是盐碱地和穷山沟,红薯都能活。没多久,福建的粮食危机缓过来了,饿死的人少了,日子好歹能过下去。金学曾还让人把种植法写下来,发给农民,红薯就这么在福建扎了根。 陈振龙的后代也没闲着。他的孙子陈世元带着红薯跑去浙江、河南、山东教人种,手把手教怎么育秧、剪藤插苗。慢慢地,红薯传遍全国,成了老百姓离不开的粮食。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红薯产量占了全世界的八成,不管南方北方,山地平地都能种,尤其灾年,靠它活命的人十有七八。历史学家夏鼐研究过,从明末到清中期,中国人口从六千万涨到四亿,红薯功不可没。 红薯这东西接地气,种起来不挑地儿,产量还高。明朝末年粮食老不够,灾一年来就死一片人,红薯来了以后,情况大不一样。它不光填饱肚子,还让粮食结构变踏实了。南方丘陵多,水稻种不了的地,红薯就能顶上;北方干旱,麦子长不好,红薯也能扛。清朝人口猛涨,红薯撑起了半边天,尤其穷地方,没它真不行。 福州人没忘陈振龙的恩。1834年道光年间,大家在乌石山建了个“先薯亭”,纪念他和金学曾。亭子在清冷台上,挂着黑漆烫金的楹联,写着他的事迹。1957年,福州市政府还修了修这亭子,现在还立在那儿,让人记着这段历史。 陈振龙不是啥大官,也没中过进士,就是个普通商人。但他凭着一股子胆量和心思,干了件大事。红薯救的不光是福建人,后来全国都靠它扛灾。他没图啥名利,就是想让乡亲们活下去,这份心意比啥都值钱。后人叫他“甘薯之父”,不是吹的,他真担得起。 如今,红薯在咱饭桌上随便就能见着,烤红薯、红薯粥、粉丝,哪样不得谢谢陈振龙?他用命换来的东西,喂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故事听着挺传奇,但想想也挺实在,一个普通人,愣是干出了不普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