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深刻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一路走来,“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把人民至上镌刻在每一个决策部署里、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让“规划蓝图”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触的幸福实景,方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筑牢最坚实的根基、凝聚最磅礴的力量。
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我们始终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凝心聚力抓改革、促发展。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一个个实打实的数字,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诠释着“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使命担当。如今“十五五”谋篇蓄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研析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深入研究的事项,无不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代在变,初心不变。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为旨归,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十五五”开局的“优先项”,用一个又一个五年,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不断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人民的呼声是反映民心的“晴雨表”,更是确保规划不偏航的“指南针”。回望“十四五”的这些年,从山间公路“村村通”、水电“家家有”,到优化政务服务、群众少跑腿,再到暖心守护“一老一小”……桩桩件件的民生小事办实办好,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办在衣食住行的细节里。面向新时代,“民之所望”仍是“政之所向”的第一信号。要密切关注群众“迫切需要的”,多到田间地头察实情、多坐百姓炕头听民意,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民需谋划制定举措,让规划编制更有“烟火气”。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广泛性,多谋划普惠民生福祉、优化公共服务、守护绿水青山等利长远的好事,在制度设计上想深一步、从服务供给上递进一层,让改革规划与时俱进。
“金点子”从群众中来,“好政策”到群众中去。政策规划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群众最有发言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广开言路、问计于民,才能知民情、汇民智、聚民力,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新特点和新变化,坚持“开门定政策”,畅通线上线下渠道,广泛汇聚民意民智,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充分发挥基层“神经末梢”作用,激发民主活力,动员全体人民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让群众有更多切切实实的参与感,让发展目标和方向同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贯通起来。
(作者:周璐洁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