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李亚鹏转战房地产,曾表示:自己做地产根本就没亏钱,公司在22年就逆势卖了70多个亿,10年光工资就发了7亿多,但是有人拍了个烂尾房冒充是我的项目,所有人都当真了。互联网时代没有真相,说我做地产失败就是一个假新闻,但没人相信我。 敬请有缘人留个“关注”,可以发表一下您的精彩见解~ 李亚鹏:简直是在名利场修行的“老派”理想主义者,1993年乌鲁木齐的夏天,二十出头的李亚鹏揣着借来的3000元满城跑赞助。 这个中戏大三学生敲开第87家公司大门时,掌心被冷汗浸得发滑——他需要为崔健演唱会筹到9万块。 当财务把现金拍在桌上那刻,他忽然觉得商业比剧本更有魅力:让整座城市贴满摇滚海报,比演个配角带劲多了。 这种"老派"的较真劲儿,贯穿了李亚鹏半生跌宕,2023年凤凰网的专栏开篇词里,他沏着功夫茶写道:世人说我被演员身份耽误的企业家,却不知我始终在演自己的人生大戏。 这话听着玄乎,倒真像他会在凌晨三点写博客的腔调。 要说李亚鹏最想撕掉的标签,"王菲前夫"得排第二,首当其冲的怕是"地产失败者",2022年行业寒冬里,他旗下公司逆势卖出房产,十年工资支出就达7亿,大家想问:凭什么? 可当某烂尾楼被扣上"李亚鹏项目"帽子时,百口莫辩的滋味让他在采访中猛灌普洱:现在还有人信真相吗,就像女儿偷发视频那回,气得他把手机摔了又偷偷捡回来连看八遍。 这种矛盾感,在他的人生轨迹里随处可见,1990年考中戏是场乌龙——陪女友考试的他误打误撞被录取,入学后天天琢磨转学。 可当《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片尾曲飘满大学宿舍时,这个哈工大落榜生竟成了初代偶像。 最荒诞的是2000年,"以后每年只拍一部戏,"让经纪人急得跳脚,他却盯着监视器里的令狐冲发愣:这侠客该去盖书院,不该在横店打转。 转行做文化地产那十年,李亚鹏把拍戏攒的积蓄全砸进了"书院中国",2011年他在长江商学院写项目书,教授看着"非营利文化空间"的定位直摇头:李亚鹏同学,你知道地价每平多少吗? 他当然知道,2015年丽江项目被传烂尾时,他正蹲在工地和泥瓦匠讨论飞檐角度:他们说我傻,可看到孩子们在四合院里学扎染,比住别墅舒坦。 这种执拗,在女儿李嫣身上延续出新的故事,2006年腭裂女婴刚出生,他就抱着孩子爬香山:医生让做康复训练,我偏要让她先学会爬山。 李嫣五岁走完14公里山路那晚,月光照着父女俩的剪影,如今看着女儿在T台上走猫步,他总想起乌鲁木齐街头那四万张摇滚海报——有些种子,总要等风来才发芽。 2023年深秋,李亚鹏在廊坊书院给孩子们讲《论语》,台下少年不知这个"李校长"曾是顶流明星,就像网友不信他地产没亏钱。 当夕阳透过花窗棂洒在《书院中国发展白皮书》上,他摩挲着扉页的嫣然天使基金LOGO,忽然明白父亲临终前也坚信的:人活一世,能得身边人真心,就值了。 茶凉了又续,他翻开新写的专栏手稿,标题是《给太阳的信》,里面夹着张老照片:1993年那个满身是汗的摇滚青年,和此刻布满茶渍的文化商人,在时光长河里击掌相视。 窗外银杏叶打着旋儿落下,像极了当年飘满乌鲁木齐街头的铜版纸广告——有些理想,注定要飞很久才能落地。 主要信源:(人物丨李亚鹏:我并不觉得我的人生被很多人关注——新京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