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062年时,包拯在临终前将自己的护卫展昭叫到身边来说了最后一番话,包拯死后的第

1062年时,包拯在临终前将自己的护卫展昭叫到身边来说了最后一番话,包拯死后的第二天,展昭突然消失了,朝堂和江湖都没有他的身影。世人好奇,包拯究竟说了什么?展昭最后又去往何处? 北宋仁宗年间有个铁面无私的官员叫包拯,老百姓都喊他“包青天”。 这位大人身边总跟着个穿红衣裳的带刀侍卫,江湖人称“南侠”展昭。 这俩人的缘分,得从包拯进京赶考说起。那年包拯带着书童走到半道儿上,在茶馆里碰见个爽快人,二话不说帮穷道士结了酒钱。 包拯瞧着这人仗义,主动邀他同桌吃饭。这人就是展昭,俩人聊得投机,临别时展昭还顺手把酒钱结了,这份豪气让包拯记了半辈子。 包拯发现蹊跷时门都叫人锁死了,正发愁呢,突然听见“咣当”一声,正是白天那个红衣侠客踹门进来,三下五除二就把贼人收拾了。 原来展昭早盯上这两个恶僧,特意来为民除害的。 这救命之恩让包拯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当了大官,硬是把展昭从江湖上请来当贴身护卫。 展昭的本事,那真不是吹的。皇帝老儿亲自考过他功夫,又是爬旗杆又是耍剑花,看得直拍巴掌,当场封了个四品带刀侍卫,还赐了个“御猫”的名号。 这称号听着威风,可给展昭招了不少麻烦,江湖上那些贼人恨他帮着官府,朝堂里那些贪官更恨他帮着包拯查案。 那些年他俩搭档办案,从皇亲国戚到地痞流氓收拾了个遍,光驸马爷就铡了两个,硬生生在开封府大堂摆下三口铡刀。 日子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包拯六十四岁那年突然病倒了。 那天他把展昭叫到床前,盯着这个跟自己出生入死半辈子的老伙计看了半天。 包拯心里明镜似的:这些年得罪的人能排满汴梁城,自己活着还能镇得住场子,要是走了,展昭怕是要被那些豺狼虎豹生吞活剥了。 老头儿喘着气叮嘱:“我死后你连夜出城,走得越远越好,千万别叫人知道下落。” 展昭听着这话眼圈就红了,他本是江湖浪子,要不是敬重包拯为人,哪会在这官场待半辈子? 如今老上司要走了,自己也六十多岁了,确实该给自己找条活路。 包大人咽气第二天,开封府的人发现展护卫的官服整整齐齐叠在屋里,人就像凭空消失似的,连个脚印都没留下。 但展昭去哪儿了,民间有七八种说法。有说他在太湖边上买了几亩地种莲藕的,有说他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的,还有人说在云南见过他押镖。 不过最靠谱的说法来自一本老书,里头写着展昭带着媳妇丁月华回常州老家了。 这丁月华也是个女中豪杰,当年跟展昭比武招亲结的缘,两口子功夫都不差,真要隐居起来,十个八个仇家也找不着。 那些年包拯查案得罪的权贵确实想找展昭麻烦,可这帮人派出去的探子回来说,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确实有个姓展的老头,天天带着老伴儿在河边钓鱼。 可凑近一看,老头儿满脸褶子腰都直不起来,跟当年那个威风凛凛的御猫哪像啊? 其实他们不知道,展昭年轻时在江湖上混,易容术也是一绝。 宋仁宗对这事儿啥态度,史书上没写。不过想想也能明白,皇帝老儿正愁怎么处理包拯留下的烂摊子呢。 展昭自己走了倒是省心,要不然还得防着他知道太多皇家秘密,毕竟当年“狸猫换太子”的案子,展昭可是全程跟着包拯查的。 现在包拯没了,留这么个活档案在跟前,搁哪个皇帝心里都得犯嘀咕。 展昭这一走,江湖上倒是多了好些传说。有人说在漠北见过他单挑马贼,有人说在岭南见过他赈济灾民。 其实要按年纪算,包拯去世那年展昭都六十七了,哪还有力气到处行侠仗义? 最靠谱的还是县志里提过一嘴,说当地有个老拳师,八十多岁了还能耍双插子,这套拳法正是展昭年轻时创的阳湖拳。 回头想想,包老头临终前那番话真是掏心窝子。他太清楚官场那套把戏了,自己活着能护着展昭,死了可就由不得人了。 那些年被他们送进铡刀下的贪官污吏,哪个没几个亲戚朋友? 展昭要是留在开封府,保不齐哪天就“失足落水”或者“突发恶疾”。倒不如趁早归隐,过几天安生日子。 其实展昭这辈子也算值了,年轻时候行侠仗义闯出“南侠”名号,中年跟着包青天惩奸除恶留名青史,老了还能带着媳妇儿回乡养老。 比那些死在铡刀下的贪官、折在江湖的侠客强了不知多少倍。 这世上的事就是这样,懂得急流勇退的才能笑到最后。 信息来源: 《宋史·包拯传》 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 明代《江湖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