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的元宵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弥漫着节日的气息,那天傍晚,一则关于食堂加菜的消息迅速在学生之间传开,红烧肉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里,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美味,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孙家栋本打算当天去姐姐家团聚,却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决定先在学校食堂吃顿难得的好饭,再启程。 正当他在排队等候时,一则突如其来的广播打破了节日的宁静,校内临时发布通知,人民解放军空军紧急招募人员,有志报国的学生可立即报名。 年少的孙家栋一直对飞行充满向往,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他没有丝毫犹豫,放下了碗筷,直接走向报名点,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由于精通俄语,孙家栋很快被选中,成为少数入选的空军预备生之一,不久后他被选派前往苏联,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这是当时航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 他所学习的是飞机发动机专业,与当年在国内学习的汽车机械虽有不同,但都属于工程机械类,他凭借坚实的基础迅速适应了课程。 在异国求学的七年里,孙家栋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为的就是不负祖国的重托,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高度认可,以全优成绩毕业,还获得了苏联授予的“斯大林金质奖章”,这项荣誉在整个学院获得者寥寥无几,足见其出色表现。 1958年,孙家栋学成回国,放弃了在国外继续发展的可能,服从国家安排,进入新组建的国防科研机构。 从飞机设计转向导弹研究,他毫无怨言,尽管这意味着必须从头学习大量新的知识,他清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急需各类尖端技术的关键时刻,个人兴趣在国家需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在随后的九年时间里,孙家栋参与了中国最早期的导弹研制项目,起初依赖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纸,但很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离,留下了难以为继的项目。 面对突如其来的技术封锁,他和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重新摸索,一点一滴地积累数据,自主开展设计验证,这个过程中,孙家栋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更通过大量实践为中国导弹事业奠定了核心框架。 1967年,中国正式启动人造卫星计划,作为钱学森力荐的技术骨干,孙家栋被任命为技术总负责人,彼时的中国,在卫星领域几乎一无所有,不仅缺乏工程经验,连仪器和材料的准备也远远滞后。 面对既定的发射期限和高难度目标,孙家栋提出应优先解决“能上天”的基本要求,而非一开始就追求技术上全面超越,他强调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再图技术的精进。 这一策略起初遭遇不少质疑,但在他以事实和逻辑说服团队后,方案最终获得认可,技术路径一旦确定,工程便紧锣密鼓推进。面对卫星重量超标等问题,他不惧压力,直接向上级反映,最终促成对设计方案的合理化调整。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孙家栋也由此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这次成功并未使他止步,此后数十年间,无论是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还是通信卫星和导航系统,孙家栋几乎都亲身参与。 在75岁时,他再次被任命为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启动嫦娥一号的研发任务,年过八旬时,他又出任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总负责人,继续投身国家战略项目,在多个关键节点上,他始终是最核心的那个人。 从一次意外改变了归家的计划,到终其一生献身祖国的星辰大海,孙家栋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科技报国者的传奇。 他的经历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科学家的理想信念,也为后人树立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楷模,在浩瀚宇宙中,中国航天闪耀的每一道光芒,都凝聚着他深沉而持久的热爱。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全景科学家《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人生,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