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攀爬巨石、溯溪而上、穿越丛林,浙大“荒野求生”课走红

这两天,浙大“荒野求生”课走红。24位浙大学生,在巨石林立的野外,挑战自我。很多同学看了都跃跃欲试,希望也能参与这门课。

这是浙大竺可桢学院联合体艺部开设的素质拓展野外实践课,被同学们称为“浙大版荒野求生”。这堂课上,没有教室和空调,也没有笔记和试卷,没有电子屏幕。有的是密林,溪流,巨石和各种野外挑战。

同学们到了巨石林立的野外上课

刚过去的周末,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来到临安一处攀岩基地上课。

上课的地点,叫“天石滩”。这里有冰川融化后留下的巨石,巨石带绵延七八百米,从山脚一直到山上。

同学们要快速从山脚爬到山顶再下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前行路线选点、借力、手脚并用,快速上山和下山。

中午,同学们还要在野外搭灶,用自己收集来的野菜、笋,还有提前准备好的一些食材,解决吃饭问题。

下午,挑战继续,同学们沿着一条蜿蜒的溪流,走进密林深处。大家身穿救生衣,脚踏涉水鞋,踏入冰冷溪水,逆流而上。

溪水深浅不一,溪水中的石头湿滑,稍不留神便会跌入水潭。这过程中,有人摔倒,有人滑落。水性好的同学游过去扶起同伴,还有人站在高声呼喊坚持住!但无一人选择退出。

溯溪之后,队伍转入更为原始的林地。藤蔓缠绕、地形陡峭。学生们手持自制登山杖,一手拨开枝叶,彼此提醒、协同前行。虞同学说:“大家互相帮助,这一刻对课堂上讲的协作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竺可桢学院的林磊同学,从素质拓展一上到了素质拓展四,他说:当天印象最深刻的是溯溪那段。相较于登山,溯溪的难度在于脚下滑滑的石头和湍急的水流。我第一次直观体会到什么叫做摸着石头过河。“素拓课是一门很培养团队精神的课,那天我们一起碰杯,为即将毕业的朋友庆贺,为初入大一的朋友祝福。”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刘明副教授,主要教户外课程这门课。

他说:“2018年开始,浙大竺可桢学院开设了素质拓展课。从素质拓展一上到素质拓四,课程内容从最基础的户外运动技巧,到打绳结、翻墙、攀岩、利用绳索爬升或救助,爬树等,难度逐级加大。到素质拓展四,同学们就要去野外实践。这门课,不仅培养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也培养大家抗挫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目前主要向竺可桢学院的同学开放,也有小部分名额,面向浙大全体学生。”

“这不仅是一场体力的挑战,更是一场心智的修炼。”刘明说,“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们用脚步丈量信念,用汗水打磨勇气,在协作与坚持中唤醒内在的潜能与意志。学生的成长不应局限在教室里,真正的素质拓展,应该敢于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带到挑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