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薛洪言
2025年5月20日,新一轮降息政策落地,1年期和5年期LPR均下调10个BP。大行存款利率同步调降,2年期及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BP,3年和5年期存款利率下调25个BP。纵观本次降息,存款降息幅度大于贷款,且存款呈现出“期限越长,调降幅度越大”的特点。非对称降息旨在减弱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助力银行控制负债成本、维持息差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限存款利率的深度调整叠加仍将持续降息的市场预期,或将打破居民资产配置的稳态平衡,驱动储蓄资金加速迁徙。截至2025年4月末,我国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59万亿元,迁移空间巨大。存款搬家驱动财富管理市场扩容,叠加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红利,资本市场有望获得持续活水注入,结构性长牛行情更具想象空间。
降息驱动存款搬家:资金“脱媒”趋势加速
从常识来看,当1年期存款利率低于1%时,存款的“保值增值”属性将相对弱化,居民对投资收益的敏感度显著提升,从而加速向其他资产类别转移。
近年来,存款搬家一直是热议话题。从2022年9月份起,经过累计7轮存款挂牌价下调,主要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0”时代,且期限利差持续收窄,导致存款的保值增值属性不断下降。
以工商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为例,经过7次调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75%降至0.95%,5年期定存利率从2.75%降至1.3%,1年期和5年期的利差则从1%收窄至0.35%。
期限利差的收窄,叠加银行对各类隐形高息存款的集中清理,导致存款人越来越难以通过拉长期限(活期定期化、定期长期化)来维持投资收益,存款外流开始成为趋势。从流向上看,鉴于房地产周期下行,储蓄资金向地产的流入趋势大幅放缓,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资产成为主要的蓄水池,市场规模均迎来不同程度的扩容。
2023年6月末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规模从25.34万亿元增至29.95万亿元,部分原因即在于存款利率下行引发的“比价效应”——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债券市场迎来牛市,理财产品通过配置债券、同业存单等资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了更优的收益预期。其结果是,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经受净值化转型的压力,市场规模仍实现快速扩容。
2022年6月末至2025年3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24.7万亿元增至34.93万亿元,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随着存款利率下行,叠加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具备保本属性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开始热销,带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2019年末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份额从13.69万亿份增至30.12万亿份,净增加16.43万亿份。结构上看,具备活期存款平替属性的货币型基金净增6.51万亿份,尽管受资本市场剧烈波动拖累,开放式权益型基金仍净增4.07万亿份。
不过,虽然过去几年各类金融产品均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容,但居民财富的大头依旧沉淀在储蓄存款中。2021年末至2025年4月末,储蓄存款余额从102.5万亿元增至159.08万亿元,增长幅度远超其他金融产品。
就其主要原因来看,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居民部门风险偏好下降,虽然理财、保险和货币基金等“竞品”收益率更高,但收益差价不足以引发存款大规模外流。
政策协同发力:构建资本市场“长钱”生态
不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本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破1%的关键心理关口,或触发某种阈值效应,加速存款外流趋势。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改革迎来关键窗口期,资本市场生态的系统性优化,为理财和保险产品通过增配权益资产增厚收益创造条件,也为存款资金直接和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扫清障碍。
未来几年,存款搬家有望与资本市场改革形成“叠加效应”——一方面,居民储蓄通过标准化金融产品转化为长期资本,缓解了市场“散户化”导致的短期博弈问题;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如引导资金向高ROE、强现金流的蓝筹股和科创企业集中),提升投资回报吸引力,形成“资金流入-企业成长-收益反馈-资金再配置”的正向循环,从而使资本市场成为存款搬家的最大受益者。
当前资本市场的改革呈现出“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特征:在投资端,通过存款降息、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在融资端,以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完善(2024年退市企业52家,刷新历史记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在制度端,以新“国九条”强化投资者回报(强制分红、减持与分红挂钩等),构建“融资-投资”平衡的市场生态。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再次提速。
2025年1月22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优化社保及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等举措,解决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以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25条举措直击行业“重规模轻回报”痛点,通过浮动费率机制(试点期间头部机构新设主动权益基金中浮动费率产品占比不低于60%,未来全面推开)和长周期考核(基金经理考核中三年以上业绩权重不低于80%),倒逼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业绩驱动”。
中长期资金入市、浮动费率改革叠加长周期考核,有望明显抑制股市短期投机行为,引导机构资金专注长期业绩,优化金融产品持有体验,与居民财富的跨周期配置需求高度契合,从而形成正反馈效应,有望驱动存款资金加入入市,加速构建资本市场“长钱”生态。
结语:在“资产荒”中锚定长期价值
当存款利率跌破1%的心理关口,当资本市场改革以“供需两端协同”重塑生态,一场关于财富配置逻辑与金融资源效率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向“长钱驱动、价值为本”的成熟范式加速演进。
从资金端看,159万亿元储蓄存款的“迁徙势能”与资本市场的“长钱引力”形成历史性对接。过去居民财富过度沉淀于存款,本质是缺乏兼具安全性与收益性的替代资产。如今,政策通过“双向改革”打破这一僵局:一方面,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削弱“增值幻觉”,引导资金向标准化金融产品迁移;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通过退市制度、强制分红等规则重塑,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回报确定性,形成“资金愿意进、进了有回报”的良性循环。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资金搬家,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将居民财富的“长周期属性”与企业成长的“长周期价值”深度绑定。
从市场端看,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与波动率下降的双重趋势,预示着资本市场正摆脱“散户化博弈”的旧模式。当主要保险公司以每年新增保费30%配置A股、当基金经理考核以三年业绩为核心权重,市场定价逻辑将从“短期情绪驱动”转向“长期价值发现”。这种转变不仅会降低市场波动的“无序性”,更将引导资金向高ROE蓝筹、硬科技科创等领域集聚,形成“资本支持创新—创新创造价值—价值吸引资本”的正向螺旋,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最需要的“资本动能”。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一场认知革命:在“无风险利率下行—资产收益分化”的新常态下,固守存款的“绝对安全”已让位于资产配置的“动态平衡”。无论是通过浮动费率基金分享企业成长红利,还是借助养老目标基金实现跨周期布局,本质都是在政策构建的“长钱生态”中寻找风险与收益的最优解。而对资本市场而言,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在于:当“融资-投资平衡”成为制度底色,当“金融为民”与“服务实体”成为改革共识,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成为链接居民财富增长、企业创新升级、国家战略落地的“超级枢纽”。
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存款搬家的趋势,更是中国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主导”向“直接融资崛起”的结构性跃迁。这种跃迁不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而是通过“长钱”的滋养,让资本市场成为滋养实体经济的“绿洲”,让居民财富在分享经济增长中实现“滚雪球”式积累。
于是,当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市场的“自发力量”形成共振,中国资本市场的长牛慢牛,或将不再是愿景,而是制度与时代共同孕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