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4年6月的一个夜晚,一套黄金编钟被溥仪悄悄运出城外,以40万银元的价格典卖

1924年6月的一个夜晚,一套黄金编钟被溥仪悄悄运出城外,以40万银元的价格典卖,从此开启了它曲折的命运。 紫禁城后门悄然驶出一辆马车,车上装载的并非寻常物件,而是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的十六枚黄金编钟。 这套耗费万两黄金、凝聚能工巧匠心血的稀世珍宝,此刻正被末代皇帝溥仪以40万银元的价格典当给北平盐业银行。 黄金编钟的诞生源于乾隆五十五年的万寿庆典,各省官员进献黄金一万一千余两,宫廷匠人打破传统青铜铸造工艺,用黄金打造出形制统一却能靠钟壁厚薄区分音阶的编钟。 最重的“无射大金钟”与最轻的“倍应钟”相击成韵,铭刻的“乾隆五十五年制”字样见证着盛世豪奢。 这套乐器平日供奉于太庙,唯有祭天祀祖、朝会宴享时才与玉磬合奏,金声玉振间尽显皇家威仪。 1931年东北沦陷,北平局势动荡,担忧珍宝落入日寇之手,急召陈亦侯护送编钟南下。 这位出身金融世家的中年人,此刻尚不知自己将背负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1937年天津沦陷,日本宪兵队嗅到黄金编钟的气息,副领事携女登门认亲、宴席间安插眼线、突击搜查银行库房……面对连环试探,陈亦侯表面周旋,暗地将十六枚金钟分批转移。 最惊险的一夜,他假意赴宪兵队喝茶,任由日军翻遍银行三层楼,实则早已将编钟藏入运煤车,借着夜色绕行英法租界,最终送入四行储蓄会的地下密室。 密室中的守护同样危机四伏,日伪特务安插的线人日夜监视,汉奸以“检举私藏国宝”相要挟,甚至银行内部出现变节者。 他与胡仲文约定,若遇不测,宁可炸毁地库也不能让国宝外流。 两人每隔半月便以查账为名轮流查验藏匿点,八年抗战期间更换过七处隐蔽场所,最危险时甚至将编钟拆解混入锅炉房煤堆。 1949年天津解放,胡仲文连夜联络军管会,带着当年搬运编钟的工友打开尘封十二年的地窖。 当裹着油布的金钟在阳光下重现璀璨龙纹时,在场者无不动容,钟面云龙纹饰的八处打击点依然光洁如新,铭文笔划间还沾着当年仓促掩藏时的煤灰。 1952年,这套漂泊二十八载的国之重器终归紫禁城,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珍宝馆。 回望这段守护历程,历史细节令人唏嘘,除金编钟外,抵押物还包括八枚皇后金宝、五册金丝串页的册封金册,这些同样见证礼乐制度的珍宝却早已被熔为金条。 而黄金编钟得以幸存,既因陈、胡二人“毁家纾难”的勇气,更因查账目时,从岳乾斋长子处发现的编钟照片,这张泛黄的工作照成为追回国宝的关键线索。 如今的黄金编钟仍是故宫镇馆之宝,其钟壁厚薄差仅在毫厘之间,却精准对应十二律与四倍律。 历史长河里,从张伯驹变卖宅院保住《游春图》,到陈亦侯冒死守护金编钟,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衔接起文明断点。 正如故宫文物南迁时贴满木箱的封条所书:“国有器,人有魂”,这些穿越战火与动荡的国之重器,承载的不仅是帝王功业,更是代代中国人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 信息来源: 故宫博物院官网《清宫金编钟档案研究》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盐业银行抵押清宫文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