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养。 邵红梅,1951年出生在北京胡同里,家里不算富裕,父亲是公交司机,母亲在纺织厂干活。她从小就聪明,脾气也倔,最大的梦想是当老师。1969年,18岁的她赶上上山下乡的浪潮,响应号召去了陕西赵家沟村当知青。临走时,她满心憧憬,想着靠自己的双手干出点名堂。那时候的知青生活苦,但她硬是咬牙融进了村里,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特别是赵砚田两口子,对她特好,时间长了,感情深得跟一家人似的。这段经历,后来成了她人生里最重要的一环。 1976年,邵红梅带着4岁的赵玉刚回到北京。她刚迈进家门,母亲李桂珍一看她抱着个孩子,火气蹭地就上来了。那年头,未婚先孕可是天大的丑事,李桂珍想都没想就认定女儿干了丢脸的事,骂得特别狠,说她不知羞耻,毁了家里名声。邵红梅那会儿也没急着解释,估计是累坏了,或者觉得真相早晚得说清楚。她从包里掏出一张烈士证,还有一双没织完的小虎头鞋,慢慢讲起了赵玉刚的来历。原来,这孩子不是她生的,而是她在村里收养的烈士遗孤。赵玉刚的爹赵砚田是为了救她牺牲的,娘闫玉兰生他时难产走了。邵红梅觉得自己欠这家人一条命,带着孩子回来,是想给他一个家。 李桂珍听完这故事,眼泪哗哗地掉。她也不是啥恶人,就是个普通老太太,讲究个脸面,怕街坊邻居戳脊梁骨。可一听孩子的身世,她心里那道坎儿过了。赵玉刚的爹是烈士,娘也没了,这孩子多可怜啊。她觉得自己闺女没做错啥,反而挺伟大。再想想,邵红梅一个25岁的姑娘,孤身一人带孩子回来,得多不容易。她心一软,骂不动了,赶紧把赵玉刚抱过来,说以后一块儿养。这转变快,但也说得过去,毕竟谁家父母不心疼自己孩子呢?李桂珍从气炸到疼爱,其实就是人性里那点温情被唤醒了。 邵红梅带着赵玉刚在北京落了脚,日子过得一点不轻松。她在工厂糊纸盒挣钱,工资少得可怜,母子俩挤在胡同的小屋里,省吃俭用。那时候,她哥嫂看她辛苦,提出把赵玉刚过继给他们,邵红梅死活不同意。她觉得这孩子是自己带回来的,责任得扛到底。1978年,她认识了铁路工人张伟,俩人结了婚,日子才算稳当点。张伟人老实,对赵玉刚也不错,慢慢地一家三口有了点家的样子。邵红梅没啥大本事,但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把孩子拉扯大了。 赵玉刚长大后挺争气,考上军校,后来当了兵,还混到了连长的位置。1996年,他已经是个成熟的军人了,邵红梅带着他回了趟赵家沟,去祭奠他亲爹亲娘。那天,村里人听说这事,都挺感慨,说邵红梅真不简单,把烈士的孩子养得这么好。赵玉刚也知道自己的身世,对邵红梅那是打心眼儿里感激。这一家子,虽不是血亲,但感情比啥都真。 邵红梅这事,搁现在看可能没啥稀奇,可在1976年那会儿,真挺了不起。那年代社会风气保守,未婚先孕的名声能把人压死,她顶着误会回来,还坚持养孩子,胆子不是一般的大。她没啥豪言壮语,就是觉得欠了赵砚田夫妇一条命,得还。李桂珍呢,也不是啥坏人,起初气得半死是人之常情,后来变脸快,也是因为心底那点善良被点醒了。这故事里没啥大英雄,就是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点人情味。 1976年那会儿,上山下乡刚过去没几年,知青回城是个大问题。很多人回不来,回来了也没工作,生活一团糟。邵红梅能带着孩子在北京站住脚,不光靠自己,还靠家里人帮衬。那时候的胡同生活,邻里之间啥都知道,压力大,但也有种互相撑着的感觉。她的事,能传开,也说明那年代的人,对烈士、对亲情,还是有份敬重的。 这事回头看,最戳人的是啥?是邵红梅的选择。她完全可以把赵玉刚留在村里,或者交给别人养,可她偏不。她一个20多岁的姑娘,没结过婚,没啥钱,硬是把孩子带回来养,这得有多大决心?还有李桂珍,从气炸到疼爱,说白了就是个普通老太太被真相打动了。这故事没啥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就是这种接地气的选择,让人觉得真实,也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