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晋城泽州与摇滚:跨越千年的节奏共鸣

当“摇滚编年史”超级演唱会的海报开始装点泽州丹河新城的街巷时,您是否会想到,这片土地早有属于自己的“摇滚史诗”——八音会。您是否会联想到泽州八音会和摇滚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曾有人把八音会称作“乡村的摇滚乐”“百姓的狂欢”。今天,一场名为“摇滚编年史”超级演唱会即将在泽州丹河新城点燃中国摇滚的新火种。泽州,这座承载着汉唐遗韵的古城,何以成为摇滚精神的栖息地?答案藏在民间乐户的基因里,在八音会与摇滚的共鸣中,更在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里。

千年回响

乐户与摇滚基因的共鸣

上党八音会,源自汉唐的“乡村摇滚”,是泽州人骨子里的自由与热烈。八音会能流传至今,依赖的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行业——乐户。乐户作为以音乐歌舞为业的特殊群体,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承担着祭祀、庆典等礼乐职能。乐户制度从北魏一直延续至清代,全国各地都有乐户,以山西为最多,泽州更是乐户集中的地区,仅一县就有乐户170多家。据府城玉皇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增建咽喉祠碑记载,当时捐施财物的乐户就有103户。由此可见,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乐户众多且活动频繁的地方。

千百年来,乐户一直是八音会创作与传承的载体,在八音会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广纳博收。隋唐时期,唐玄宗曾任潞州别驾,三次驾临上党,带来的宫廷雅乐演奏技法与审美趣味,让当地乐户得以接触到更丰富的音乐形式。“靖康之变”后,大批宫廷乐户流落至泽州,北宋宫廷音乐精华与本土音乐开始交融。诸宫调的开创者——泽州籍音乐家孔三传,他的音乐创作也对本地民间音乐以影响和反哺,为八音会注入复杂的调式与曲牌元素。随着明清时期地方戏曲上党梆子的兴起,乐户们将梆子戏的曲牌、板式、武场音乐大量吸纳,逐渐推动八音会完成从单纯鼓吹乐向成熟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蜕变。至此,八音会以唢呐为喉、锣鼓为骨,在太行山间奏响激昂旋律,正如摇滚乐以追求自由与共情打破世俗桎梏。

跨越时空的节奏共振

从太行到世界的音乐对话

当代音乐人将八音会称作“乡村摇滚乐”,这并非简单的类比,而是对两种艺术形式内在精神契合的深刻洞察。八音会的“开放包容”与摇滚的“多元融合”形成奇妙共振。

一是热力同频的表演张力

摇滚,作为一种音乐类型,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美国,遂迅速风靡全球。大家之所以认为八音会和摇滚极为相似,首先是着眼于二者在形式上的特点。摇滚以其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和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表达情感。摇滚乐的节奏感很强,通常使用一些激昂的打击乐器,如鼓和贝斯,来营造强烈的节奏感;同时,吉他弹奏也是摇滚乐的一个特殊部分,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失真弹奏,与鼓点的节奏相呼应,给人以听觉上的巨大冲击。摇滚乐的情绪表达比较高亢、个性化,从外形到表演,从歌曲到乐器,都表现出摇滚音乐的热情和自由。

八音会是泽州土生土长的艺术,是各种打击和吹奏乐器合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以风格高亢激越、热烈奔放而著称。八音会吹打并重,分为“文吹”和“武吹”,“武吹”时尤显豪放本色,有的吹奏者同时吹两支唢呐,打击乐的火爆热烈更是为人所称道,让人眼花缭乱。锣、镲的演奏者奏到激烈处,锣镲在手中上下翻飞,演奏者或站或坐或跳跃,令人叹服……每当这时,观众往往被撩拨得情绪沸腾,叫好声不绝。除了节奏的强烈、高分贝音量的刺激和表演的激情迸发之外,二者从根源上也有其相似之处。

二是扎根民间的情感共鸣

从文化根源上来说,八音会和摇滚都起源于民间,都是普通人情感的表达,表达方式直接了当,同时又富有感染力。

卡尔·贝尔兹在其著作《摇滚故事》中把摇滚视为一种民间艺术,强调了摇滚音乐的文化根源和即兴创作的特点。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摇滚音乐反映了大众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同时,作为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摇滚音乐往往能够捕捉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通过音乐的形式将其传达给听众,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共鸣并激发人们的思考。

八音会同样起源于民间,是草根艺术,最能反映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八音会演奏,其主色调是高亢激越,无论何种情感,都以铿锵激越的锣鼓和嘹亮的唢呐来表现,这一方式也最能让人有热耳酸心之感。其演唱部分,多演唱上党梆子折子戏或唱段,音乐唱腔高亢激越,虽多演忠臣良将故事,但表达的却是普通百姓最朴素的情。

传统与现代的和声

文化基因的时代回响

摇滚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归。在中国,摇滚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起,摇滚音乐人不断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汲取灵感,走上了本土化的探索之路。崔健将中国民歌元素融入摇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摇滚风格。这种对传统的回归,不仅是对西方摇滚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彰显。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造力,让摇滚与泽州民间音乐在实现使命中殊途同归。

八音会作为泽州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当地民俗紧密相连。集市庙会、商铺开业、节日庆典等场合,也都少不了八音会的助兴。它就像一部流动的民俗百科全书,记录着泽州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没有了八音会,连生活都会失去颜色。

摇滚落地泽州

一场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摇滚编年史”超级演唱会官宣落地丹河新城,绝非偶然。泽州近年来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打造“文旅+康养”融合模式,构建起文化赋能的产业生态。摇滚演唱会的落地,正是泽州向“文化IP”转型的关键一跃。

一是千年底蕴:摇滚选择泽州的文化密码

泽州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摇滚注入独特魅力。遍布全境的古戏台、碑刻铭文,记录着历代乐户的艺术成就。上党梆子的经典剧目、八音会的传统曲牌,成为当代音乐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八音会中蕴含的自由表达精神、底层叙事传统,与摇滚乐的文化内核不谋而合。近年来,泽州县大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建立八音会传习所、举办民间艺术大赛,这些文化积淀与人才储备,为摇滚演唱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二是城市转型:以文化IP激活发展新动能

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泽州而言,摇滚演唱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契机。近年来,泽州积极探索从资源型城市向文化旅游型城市转型的路径,而摇滚文化的引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对城市形象的重塑。通过摇滚演唱会这一国际化文化IP,泽州成功打破“煤铁之城”的固有印象,向世界展示其时尚、开放、包容的新面貌,吸引更多人关注泽州、走进泽州。

2025年5月31日,丹河体育场将迎来中国摇滚的“史诗之夜”。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摇滚的热烈轰鸣,更是八音会跨越时空的回响。八音会与摇滚的相遇,不仅是音乐形式的交融,更是人类对自由、情感和美的永恒追求的生动写照。这两种看似相隔万里的艺术,正在泽州这片热土上,共同谱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乐章。这场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必将为泽州的未来发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