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国的王龁(hé)率领大军进攻上党,上党很快被攻克。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避难。 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安顿上党逃来的百姓。 王龁转而挥兵攻打赵国,赵军迎战,面对强大的秦军,赵军数战不胜,伤亡惨重,损失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 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议和。 虞卿反对议和,他的理由是赵国处于劣势,和与不和的决定权不在赵国手里,而是在秦国手里,秦国决心要大破赵军。我们现在去求和,秦国不会同意。 虞卿提议,既然不能议和,不如派使者用贵重珍宝拉拢楚国、魏国,一旦楚国、魏国接受了珍宝,自然会引起秦国的疑心,各国就会重新联合抗秦,到那时讲和才可成功。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仍派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郑朱。 赵王便把秦国接纳了郑朱的消息告诉了虞卿,他认为议和有谱了。 虞卿却不这样认为,他对赵王说,在讲和还没成功时,赵军就被击破了。 这是为什么呢? 虞卿给出的理由是,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秦国肯定会把郑朱求和的事宣扬出去,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去求和,自然就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各国不肯出兵救赵,秦国就更不肯讲和了。 事情正如虞卿所料,不久,秦国大肆渲染郑朱求和的事,而不肯与赵国和谈。 赵兵数次被秦军打攻,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损兵折将后,胆怯不敢迎敌,几次斥责廉颇。 在赵军屡败之时,秦国的范睢又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说:秦国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他也快投降了! 赵王一听秦国怕的是赵括,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蔺相如听说要换大将,极力劝阻赵王说:“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 但赵王根本不听。 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赵奢不认为赵括兵法学得好。 赵括的母亲不理解,询问是什么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