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徐海东的格局远不止借给毛教员的5000大洋,和6挺机枪。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

徐海东的格局远不止借给毛教员的5000大洋,和6挺机枪。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看徐海东的出身,几乎是那个年代“苦”字的代言人。湖北黄陂的徐家桥村,祖上六代烧窑,全家十来口人只分半亩地。小时候背着箩筐挖野菜、捡柴火,母亲攒了三年才送他进私塾。结果,穷娃一个,穿得破破烂烂,被富家子弟嫌弃,起外号叫“臭豆腐”。十三岁时打了地主家的孩子,被赶出学校,再也读不起书,只能回家当窑工,天天和泥巴烟火打交道。 这种经历,练就了徐海东的硬脾气。他打小认理,吃得下苦,认死理,心里头总憋着一股劲儿。私塾同学吝积堂革命回来讲共产党,他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真让咱穷人有饭吃?”二话不说,跟着跑去卖水、当兵,硬生生从泥瓦匠混成了国民革命军的排长,北伐时打汀泗桥,他带着几十个人冲垮了四个炮兵连,靠的是不要命的狠劲。 革命路上,失败不是一次两次。农民暴动被镇压,自己带的人死的死、散的散,他也咬牙再来。没人、没枪,靠嘴一张,找遍当过兵的窑工,点灯熬油拉队伍。县里发他一把旧手枪,连八发子弹都舍不得打。真到了和地主民团硬刚的时候,带头打头阵。有人笑他穷,有人说他疯,但他一直咬定一个理:“只要跟着共产党,终有一天穷人能翻身。”他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天生的军人,他只是靠一口气、一点信,一路杀出来。 徐海东身上的“格局”,其实最早就表现在肯让贤、肯放手。 1934年底,红25军长征开始前,中央临时派程子华做军长,理论上是“空降领导”,徐海东原本是最合适的军长人选。可他一听命令,没半点不情愿,主动让出军长之位,自己做副军长,把所有军政事务交程子华,“我是干兵的,听中央的安排”。很多人以为这“没脾气”,其实这是懂得“有大局在前”,个人荣辱无所谓。 转战陕南时,红25军好不容易扎下根据地,粮草、弹药、地盘都有了。偏偏这时接到中央消息,红一方面军要进陕北,需要牵制敌人、掩护中央。多数人都觉得:舍不得,家底才刚站住脚,怎么就放弃?徐海东却一锤定音:“大局重要,能救中央能保全局,这点损失算什么?”带着三千来号人,主动冲进军阀的包围圈,和敌人玩“猫鼠游戏”,一仗下来,反而越打人越多。红25军是唯一一支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的队伍,就是靠这胆气和定力。 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细节。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人多势众,搞“另立中央”,和毛主席的红一方面军对立。这个时候,徐海东带着全军,明确站队毛主席,“我们只认毛主席是中央”。不跟风,不摇摆,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大局、押在信仰上。那会儿,枪是硬通货,他却能主动把自己队伍的根本利益让出来,这种格局,是多少将领都做不到的。 说起“5000大洋6挺机枪”,故事很多人听过,但这背后,是一份敢于“雪中送炭”、舍得自家底子的担当。 1935年秋,中央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好不容易在陕北会师,开口就是“没钱、没粮、没枪”。毛主席问能否借2000块现洋?徐海东二话不说,“要就都拿去”,原本只剩下7000元,他硬是掏出5000元和6挺机枪、一个电台,外加还没开口的弹药、棉衣,一股脑全给了中央。要知道,当时红25军条件也不宽裕,给出去等于把自己的“老本”全掏空,但他从没后悔。 更有意思的是,毛主席还亲手写了个借条,事后提起这事,徐海东总是一笑:“什么借条不借条,都是同志,为革命,讲借还?”后来毛主席在陕北那几年,几次三番提起:“最难的时候,多亏了海东的5000块钱。”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帮一把”,更是给中央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四面楚歌的红军又有了主心骨。 再往后,无论抗战还是解放,徐海东带兵讲情义,但更讲纪律。打了胜仗分粮食,首先想着兄弟部队和伤病员。他常说:“战斗再激烈,绝不丢一个伤员;行军再紧张,决不扔一个病号。”他懂得,军心比地盘重要,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难得多。 他一生受伤9次,身上有17个弹孔,到了晚年还能开玩笑:“就算只剩一口气,也得给党工作。”活到老,交班交给毛主席那批人,也心甘情愿。 徐海东一辈子没当过“最响的将军”,却活成了红军里最讲情义、最肯吃亏、最识大体、最能让步的人。他用自己的底气、眼界和担当,为中国革命撑过了最难的关口。5000块大洋、6挺机枪只是一个故事,而徐海东的格局,是整个红军精神的缩影。 历史没有忘记他,大时代更需要他这样的人—,遇事不只想自己,也能为大家撑起天。至于那些功劳和荣誉,他只当是顺手为之,真正的大气魄,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敢全押、不后悔”里。

评论列表

丐侠
丐侠 1
2025-05-22 19:20
徐大将两个挺有夫妻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