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投降后,一个骨瘦如柴的中国女子从日军宪兵大队被释放了出来。众人在看清她的面目后吃惊不已,原来,眼前这个非人非鬼的女人,居然是当年山西第一美人侯冬娥,众人感到奇怪的是因为几年就被日军释放了,为何又会出现在这里? 信源:百度百科——侯冬娥 八年抗战的硝烟终于散去。太原城内的日军宪兵队也开始清算囚犯。 当一名身穿破旧囚衣、骨瘦如柴的女子被两个宪兵搀扶着从高墙大院里走出时,围观的群众纷纷投来怜悯的目光。然而,当那张灰白面容上的尘垢被拭去,人们却纷纷惊呼。 “是她……她是侯冬娥!” 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所有人都回忆起七八年前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山西第一美人侯冬娥。 侯冬娥出生于1915年,太原望族侯家的掌上明珠。 父亲侯占魁曾任清朝末年的武举出身,民国年间在山西担任县团练队长,颇有权势。冬娥自幼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他那张倾国倾城的容貌,常令周围人艳羡不已。 17岁那年,侯冬娥受邀参加山西省举办的“民国礼仪女子评选”活动,以第一名夺得“山西第一美人” 的桂冠。 自此,她的名字传遍三晋大地,追求者踏破侯府门槛,其中甚至不乏军政要员。 但侯冬娥心高气傲,对婚姻十分慎重。她不愿嫁入豪门成为附庸,更不愿沦为某个军阀的玩物。 她曾多次在闺中说:“若我嫁人,宁愿嫁个忠义之士,哪怕粗衣淡饭,也不向敌人低头。”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军铁蹄踏入山西,太原危在旦夕。侯家虽非军人世家,但由于地位显赫,也成了日军重点监控对象。 冬娥的两个哥哥在太原失守前分别投奔了八路军和国民党游击队,在抗日前线战斗。而冬娥则留在家中照料年迈的双亲。 1938年春,太原已全面陷落。日军为了打压抗日势力,展开清乡行动。侯家因儿子参与抗日而遭到连坐。侯占魁被指控“通匪”,全家被捕。 冬娥在审讯中坚决否认任何“通敌”罪名,挺身为父申冤。但日军早已决定杀鸡儆猴,侯父被枪决,母亲忧愤而亡。 侯冬娥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却被关进了太原日军宪兵大队的“特别拘留室”。这里关押的,都是日军眼中最有“价值”的人物——用作审讯、胁迫。 据战后宪兵队内部资料和证人回忆,侯冬娥在狱中表现出极其罕见的坚强意志。 日军多次试图利用她的美貌让她成为“慰安妇”,但她多次反抗,自残毁容。一次,她用隐藏的发簪刺伤自己左脸,声称:“既然你们贪图的是这副皮囊,那我就毁了它!” 她的抗拒并未能彻底阻止屈辱的降临,但她始终拒绝成为“顺从者”,每一次被强迫后,她都尝试自杀。甚至在一次毒打中差点丧命,被医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也有一段时间,她被日军秘密送往“太原细菌研究所”,用于人体实验。她被注射了多种致病菌,身上留下了长年无法愈合的溃烂创口,头发脱落,牙齿脱落,面容被严重破坏。 她从未屈服。在狱中,她偷偷教其他女囚识字,讲述中国历史,鼓舞抗日意志。她用一块破布做笔,在墙上写下:“侯冬娥在此,虽死不辱。” 日军投降后,盟军与八路军接管太原。在清查宪兵队监狱的过程中,人们在一个阴暗地牢中发现了濒死的侯冬娥。 她瘦得皮包骨头,眼窝深陷,牙齿仅剩数颗,头发斑秃。最初无人认出她。直到她艰难地开口说出自己的名字,人们才惊骇地意识到:这正是昔日太原第一美人。 “美人如花隔云端”,而今,“如花”已凋,“云端”已坠。 她被送往医院治疗,但多年的折磨已让她身体垮塌。 1946年春,太原市举行追悼大会,为侯冬娥立碑纪念,碑文由著名书法家题写:“巾帼烈魂,不辱家国”。她的事迹被《晋阳日报》刊登,成为那个动荡年代里无数女性抗争的缩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