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7年除夕,徐悲鸿为挚友刘金涛作画,刚画完两只公鸡,突然停电了。一时间没办法

1947年除夕,徐悲鸿为挚友刘金涛作画,刚画完两只公鸡,突然停电了。一时间没办法完成,徐悲鸿便索性在画上写道:“为刘金涛君糊窗。”不料,后来齐白石看到这幅画,仅仅寥寥数笔,就成就了这幅不世之作《金鸡图》。 1947年除夕,徐悲鸿为好友刘金涛画了两只公鸡,正画得起劲,突然停电,屋里一片漆黑。他索性在画上写下“为刘金涛君糊窗”,留下个未完的遗憾。后来,齐白石看到这幅画,只添了几笔,就成了传世之作《金鸡图》。这幅画怎么就从“糊窗”变成了艺术瑰宝?背后藏着啥故事? 1947年除夕,徐悲鸿为刘金涛画了两只公鸡的事儿,得从头说起。那天是除夕,北京城里年味正浓,徐悲鸿应邀去刘金涛家过节。徐悲鸿是谁?1895年生的江苏宜兴人,从小跟爹学画,九岁就能临摹人物。后来留过学,1927年回国后干过好多大事儿,比如当过北平艺术学院院长,还请过齐白石当老师。他画马特别出名,像《八骏图》那种,线条硬朗又有劲儿,谁看了都说牛。这次他给刘金涛画画,也是想谢他多年帮着装裱作品的情谊。 刘金涛呢,是北京有名的装裱师傅,20世纪初生人,具体啥时候不清楚,反正那会儿他已经在艺术圈混得有点名气了。他早年在北京开个小装裱铺子,条件简陋,但手艺好,徐悲鸿老找他帮忙,两人关系铁得不行。徐悲鸿还帮他弄过画展筹钱,把装裱铺子搞得像个艺术家聚会地儿。那天除夕,徐悲鸿提笔就画,画了两只公鸡,一只昂着头,一只低着脑袋,笔法利落,特别有神。结果画到一半,停电了。 停电这事挺突然,徐悲鸿没法接着画了。光线太暗,墨都看不清,他试了几笔不行,就搁下笔,在画角写了“为刘金涛君糊窗”。这话听着挺逗,其实是开玩笑,说这画没画完,只能拿去糊窗户了。刘金涛也没当回事儿,把画收起来,打算以后再说。谁也没想到,这画后来还有大发展。 到了1953年,徐悲鸿去世了,年仅58岁,艺术圈都挺震动的。刘金涛心里难受,经常翻出徐悲鸿留下的画看。那幅除夕的公鸡画也被他拿出来挂墙上了。画上两只鸡还在,一只抬头挺胸,一只低头抓地,底子是徐悲鸿打的,可背景啥也没有,看着有点单调。他老想起徐悲鸿那句“糊窗”,心里挺不是滋味。 这时候,齐白石出场了。齐白石比徐悲鸿大三十多岁,1864年生的,湖南湘潭人。小时候家里穷,14岁学木匠,后来才拜师学画。40岁以后,他搞了个“衰年变法”,画风大变,弄出“红花墨叶”那套,花鸟草虫画得特别活,像虾、蟹、鸡啥的,简单几笔就跟真的一样。他跟徐悲鸿是忘年交,徐悲鸿收藏他画有一百多幅,两人合作过不少作品。那天齐白石来刘金涛家,聊着聊着就聊到徐悲鸿,看到了墙上那幅画。 齐白石一看,认出是徐悲鸿的手笔,问了来龙去脉后,说要给补几笔。他年纪大了,近九十了,但精神头还足。他盯着画瞧了一会儿,拿起笔,在高处那只鸡脚下点了块石头,又添了几根草,几下子就完事儿了。画风还是他那套简练路子,但加完之后,两只鸡像站在野地里对看,画面一下子就活了。这画后来就叫《金鸡图》,成了徐悲鸿和齐白石合作的经典。 这幅《金鸡图》咋就成了传世之作呢?先说徐悲鸿的底子,他画鸡用的是写实手法,鸡的形特别准,动作也自然,透着股生命力。齐白石补的那几笔呢,又给他加了意境,简简单单几下,把画的味儿拔高了。俩人风格不一样,徐悲鸿偏西式,齐白石纯中式,但搭一块儿居然特别和谐。加上这画还有个停电的意外和俩大师跨时间合作的故事,显得特有意思。 再说刘金涛,他在中间也挺关键。他跟徐悲鸿关系好,才有了这幅画的起头;后来跟齐白石熟,又促成了补笔。这仨人的情谊,算是这画的魂儿。现在《金鸡图》藏在博物馆里,谁看了都说好,不光是画本身牛,更因为它背后这故事太有嚼头了。 从艺术史看,这种事儿还真不多见。徐悲鸿1953年走了,齐白石1957年才去世,这画等于跨越了生死,俩大师隔空搭了一把手。意外停电让画没画完,反而给了齐白石发挥的空间,这种机缘巧合挺少有。别的合作画大多是同时完成的,像这样隔了几年的,还真找不出几个。 这画还有点接地气儿的味道。徐悲鸿那句“糊窗”听着挺生活化,齐白石补笔也没搞得太高深,就是几笔草和石头,简单得跟农村野地似的。但就这简单东西,愣是整出了大气象。艺术有时候就这样,不用多复杂,真东西自然能打动人。 总的来说,《金鸡图》能火,不是偶然。徐悲鸿打底,齐白石点睛,刘金涛串联,三个人缺一不可。停电这意外听着挺糗,但没它也没后来的故事。这画从“糊窗”到传世,过程挺传奇,值当琢磨。 《金鸡图》从停电的“糊窗”画变成传世之作,全靠徐悲鸿的底子和齐白石的几笔神来之笔。你觉得齐白石补的那几笔有多大作用?这种隔了几年的合作是不是艺术史上独一份儿?有啥想法欢迎留言聊聊,大家一块儿挖挖这画背后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