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先车裂了方孝孺,而后割了铁铉耳朵。接下来将黄子澄大卸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先车裂了方孝孺,而后割了铁铉耳朵。接下来将黄子澄大卸八块,株连九族,以至于119位同族被杀,400余外亲被充军,而他妻女的结局简直不忍详述……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一场腥风血雨拉开帷幕。先是方孝孺被车裂,铁铉被割耳,黄子澄更是被大卸八块,株连九族,119位同族丧命,400余外亲充军,妻女的下场让人不忍直视。这场屠杀为何如此残酷?这些文人明明满腹经纶,却为何逃不过灭顶之灾? 要搞清楚这件事,得先从朱棣为啥要造反说起。朱元璋开国后,分封了二十多个藩王,给了他们兵权,想让他们保卫边疆。可到了建文帝上台,这套制度成了隐患。朱允炆是个年轻皇帝,身边的谋士黄子澄、齐泰等人劝他削藩,觉得这些藩王尾大不掉,尤其是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威胁太大。1399年,建文帝下了削藩令,朱棣一看,自己的地位不保,干脆起兵造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直奔南京。 朱棣这人,心狠手辣,又有军事头脑。三年时间,他从北平一路杀到南京,沿途收买人心,瓦解建文帝的势力。1402年7月,南京城破,朱棣胜券在握。可胜利之后,他没急着庆祝,而是立刻清算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这时候,方孝孺、铁铉、黄子澄就成了首要目标。 方孝孺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家,建文帝的老师,满脑子都是忠君思想。朱棣登基后,要他写登基诏书,等于让他承认新政权。可方孝孺死活不干,还骂朱棣是篡位逆贼。朱棣气得不行,说:“你不写,我就灭你十族!”方孝孺回了一句:“灭十族又怎样,我不写!”结果,朱棣真下了令,把方孝孺车裂,株连十族,杀了873人。这“十族”不仅是九族,还加上了他的学生和朋友,算是开了历史先河。 为啥方孝孺这么硬气?他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觉得忠于正统皇帝是天经地义的事。朱棣在他眼里就是个叛贼,写诏书等于背叛信仰。他宁可死,也要保住自己的气节。可这气节,在朱棣的屠刀面前,啥也没保住。 铁铉是山东的守将,靖难之役里拼死抵抗朱棣。南京城破后,他被抓到朱棣面前,还是不服,死骂不止。朱棣让人割了他的耳朵和鼻子,最后活活烧死,连尸体都被剁碎喂狗。铁铉的家人也没逃过,妻女被发配教坊司,儿子被杀。这家伙的硬骨头,跟方孝孺有一拼。 铁铉的悲剧,多少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意思。他明知朱棣已经胜了,还非要硬抗,可能是觉得投降太丢人,也可能是真心忠于建文帝。可惜,他的抵抗没换来啥,只让自己和家人死得更惨。 黄子澄的命运可能是三人里最惨的。他是建文帝的谋士,削藩的主推手,直接把朱棣逼上了造反的路。南京城破后,他被抓到朱棣面前,没等他开口,朱棣就下令把他大卸八块,株连九族,杀了119个同族,400多个外亲被充军,妻女被送进教坊司当官妓,死得一个都没剩。 黄子澄这人,脑子不笨,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当过翰林学士。可他太低估了朱棣的狠劲。削藩这事,他是好心想帮建文帝巩固皇权,可没想到踢到了铁板。朱棣对他恨之入骨,不光因为他是建文帝的智囊,更因为他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这仇结得太深,死的下场自然也最惨。 这仨人的下场,惨得让人咋舌,但仔细想想,也不意外。朱棣刚夺了皇位,屁股还没坐热,急需立威。这些忠于建文帝的文臣,一个个嘴硬骨头硬,不服他这个“篡位者”,不杀不足以震慑天下。再加上他们手里没兵,脑子里全是书生气,压根不是朱棣的对手。朱棣呢,又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杀起来毫不手软。 方孝孺、铁铉、黄子澄都不是傻子,可为啥非要一条路走到黑?答案可能就俩字:忠诚。他们信奉儒家的“君臣大义”,觉得建文帝是正统,朱棣是叛贼,投降比死还丢人。可这忠诚,在权力面前,太脆弱了。朱棣不在乎他们的学问,也不在乎他们的气节,他要的是绝对服从,不服从就得死。 建文帝这刚上台时,国力还行,大臣也挺忠心。可他太年轻,太书生气,听了黄子澄他们的主意,急着削藩,却没算好朱棣的反扑。他手下的军队打不过燕王,朝里的文臣又只会纸上谈兵。南京城破那天,他连个像样的反击都没组织起来,自己还跑了,留下一堆忠臣挨刀。 建文帝的失败,也是这些文臣悲剧的根源。他要是能多点魄力,多点手腕,朱棣未必能打进来。可惜,历史没如果。朱棣赢了,这些忠臣就得拿命填坑。后来,他还把这些人的事写进史书,故意丑化建文帝一派,抬高自己“正统”的地位。永乐朝的繁荣,多少是踩着这些人的血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