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决定暂不重启中欧之间的经济协议谈判,维持对中国的制裁,这其实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而欧盟内部的分歧让问题更加复杂——德国企业惦记着中国市场的大单,法国红酒商盼着关税降低,但像立陶宛这样的国家却还在高喊“价值观优先”。 说白了,欧洲在对华政策上根本没法统一,德国、法国这些经济大国想赚钱,但也怕被美国说“太亲华”。 中东欧国家一边想和中国做生意,一边又怕得罪美国,而波罗的海几个小国则完全跟着美国走,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也要摆出强硬姿态,这样的分裂局面,让欧盟的任何对华决策都像“一锅乱炖”,看起来是一盘菜,其实各有各的味道。 中国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调整了策略:对愿意合作的国家,比如匈牙利、塞尔维亚,就加大投资、签贸易协议,对挑衅中国的国家,比如立陶宛,就直接减少贸易往来,让它尝到苦头。 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很现实,但也很有效——毕竟,欧洲自己都团结不起来,中国何必硬要跟整个欧盟谈条件? 欧洲现在的对华政策,本质上是在“经济”和“政治”之间左右为难,一方面,欧洲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意大利机械都指着中国消费者买单,但另一方面,欧盟又想在政治上跟着美国走,动不动就拿“人权”“安全”说事,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最终只会让自己吃亏。 看看现实就知道了:欧洲政客嘴上喊着“减少对华依赖”,但德国车企的高管们却一趟趟往中国跑,生怕错过商机,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注定会让欧盟的对华政策越来越拧巴。 对中国来说,与其指望欧盟整体做出明智决定,不如直接和愿意合作的国家做生意,欧洲不是铁板一块,那就没必要非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 该合作的合作,该反击的反击,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毕竟,在国际关系里,利益才是永恒的,空喊口号可换不来真金白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