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3年一天,农村老妇以80元将家中喂鸡的破碗卖给文物店,不料10年后专家却拍

1973年一天,农村老妇以80元将家中喂鸡的破碗卖给文物店,不料10年后专家却拍板说:“最少值5个亿!” 北京的初夏,1973年的一天,文物商店里的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整理陈列柜。一位头发花白、背微微驼着的老妇人推开店门,犹豫着走了进来。她手中提着一个破旧的麻布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似乎装着什么沉甸甸的东西。 "老人家,需要什么帮助吗?"店员看到老人家站在店门口迟疑的样子,立刻走上前询问。 老妇人摇了摇头,慢吞吞地说:"我这里有个旧东西,想问问你们收不收。"她小心翼翼地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大碗,递给店员。 这碗一出现,店内顿时弥漫起一股难闻的气味。店员连忙用手捂住鼻子,另一只手却职业性地接过了这个脏兮兮的大碗。碗口足有二十多厘米宽,碗壁约半厘米厚,虽然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和泥垢,但依稀可以看出蓝色釉面上带着些许白斑,手感粗糙不平。 "这碗是从哪来的?用了很久了吧?"店员一边打量着这个古怪的大碗,一边问道。 "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老妇人解释道,"他说是年轻时候和家里人翻修茅坑时挖出来的。本来想扔掉,但看着结实,就留下了。" 老妇人继续讲述着这个大碗的历史。最初,她家用它来装盐。后来觉得太大不方便,就改作了喂鸡的器具。碗在鸡圈里一待就是几十年,每天承受着鸡群的啄食,碗底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啄痕。 "那您为什么现在要卖掉它呢?"店员问道。 老妇人叹了口气,眼神黯淡下来:"今年干旱,庄稼收成不好。家里断了粮,实在没办法了。翻遍家底,就这个老东西可能值点钱。" 店员听了,看着老人家窘迫的样子,不禁生出几分同情。"您想卖多少钱呢?" "这东西看着也不像什么值钱物件,就是年头久了。您给个合适的价钱就行。"老妇人说得很坦然。 店员思量了一会儿,掏出八十元钱递给老妇人。在1973年,这可不是小数目。当时公办教师的月工资才三十六、七元,八十元相当于一位教师两个多月的工资。 老妇人接过钱,眼睛一亮。她连忙把钱塞进衣襟里,生怕店员反悔似的,匆匆告别离去。她回头看了一眼那个陪伴家里几十年的"鸡食碗",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脏兮兮的老物件,竟会掀开自己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店员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低头再看那个散发着异味的大碗,决定先给它好好洗一洗。他端来一盆清水,开始小心翼翼地清洗。随着泥垢和污渍被一点点洗去,碗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突然,当他清洗到碗的内底部时,一行青花字迹映入眼帘——"大明宣德年制"。 这发现让店员倒吸一口凉气。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这哪里是什么普通的喂鸡碗,分明是件古董!他的心跳加速起来,连忙拿起电话,颤抖着拨通了北京市文物局的电话。 北京市文物局接到电话后,当天下午就派出了一支专家团队火速赶往文物商店。十几位神情严肃的专家下车后快步走进店内,店员见状连忙关门谢客,腾出空间让专家们工作。 专家们围坐一圈,将那只刚被清洗干净的"鸡食碗"传递着仔细端详。每位专家眉头紧锁,手持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检查着碗的每一处细节。店员站在一旁,心中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判断有误,白白惊动了这么多专家。 经过一番深入讨论,专家们终于一致得出结论:这是一只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的洒蓝釉瓷钵,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洒蓝釉在明朝是项创新工艺,"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专家解释道,"不是随便哪个窑能烧制的,绝对是皇家御用珍品。" 此时,一位年轻专家补充了关于洒蓝釉起源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洒蓝釉与宣德皇帝朱瞻基有着密切关系。朱瞻基不仅是位勤政爱民的皇帝,还特别爱玩游戏,尤其钟爱掷骰子。他曾下旨景德镇御窑厂,要求烧制一种前所未有的瓷器作为掷骰子的器具。" 另一位专家接过话头,详细描述了洒蓝釉的独特工艺:"这种工艺相当复杂。首先要用传统白釉工艺烧出瓷胎,然后工匠用竹管一端蘸取蓝釉,另一端含在嘴里,对准白釉层吹气,使蓝釉均匀分布在白色釉面上,形成深浅不一的斑点。最后再次入窑高温烧制。成品就像白雪上洒满了蓝色水滴,因此得名'洒蓝釉'。" "1435年宣德皇帝英年早逝,仅37岁,"历史专家补充道,"他去世后,宫中掷骰子的游戏也随之消失,复杂的洒蓝釉工艺也就渐渐失传了。" 直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于这几位皇帝对洒蓝釉的喜爱,这项技艺才又有所发展。但即便如此,因工艺极其复杂,成功率很低,洒蓝釉瓷器始终是珍贵稀少的品种。据专家们介绍,全世界仅存三件明代洒蓝釉瓷器,除了眼前这只"鸡食碗",另外两件分别收藏在天津博物馆和收藏家仇焱之手中。 "1980年的香港拍卖会上,仇焱之先生的那件洒蓝釉瓷器拍出了370万港元的高价,"一位资深鉴定专家说道,"按照当今市场行情估计,这只'鸡食碗'的价值至少在5亿元人民币!"

评论列表

三人成众
三人成众 5
2025-05-22 08:16
瞎BB!那时候80元值多少钱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