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在上海看病,期间在一家食堂吃饭时,服务员看副司令穿着

1980年,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在上海看病,期间在一家食堂吃饭时,服务员看副司令穿着破衣服,笑道:衣服这么烂,该送到博物馆了! 这个老人叫童炎生,1911年出生在江西安福县一个穷山村。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早去世,他小时候只能在山里找点野菜野果填肚子。1930年,红军来了,他看到队伍打地主、分田地,心里一震,觉得自己也能干点啥,就跟着上了战场。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就跟枪炮声绑在了一起。 童炎生打仗不要命,总是冲在最前面。1934年的一次战斗,他被炮弹炸伤,右胳膊保不住了,截了肢。换成别人,可能早就蔫了,可他硬是咬着牙说,左手还能拿枪,照样能打。那股子倔劲儿,让战友们都服气。 抗日战争来了,他带着队伍到处跟日本鬼子干,从韦岗打到黄桥,没停过。解放战争时,苏中战役、渡江战役,他都在场,功劳簿上记了一堆。新中国成立了,他没闲着,先后当了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职位高了,可他那股子苦出身的劲头一点没变。 1980年,童炎生得了病,跑去上海治。有一天,他肚子饿了,就随便找了家街边食堂吃饭。他那身军装洗得发白,袖口磨破了,肩膀上还打了补丁。饭菜也简单,几口稀饭配馒头咸菜,吃得慢吞吞的。站起来添水时,衣服袖子裂了个口子,棉絮都露出来了。 有个年轻服务员正在旁边擦桌子,看他这模样,忍不住笑了,说这衣服烂得该送博物馆。周围几桌的人也听见了,有人偷笑,有人好奇地瞅他。童炎生低头看看衣服,又抬头看看服务员,没急也没恼,反而咧嘴一笑。他拍了拍袖子,说这衣服跟他好多年了,过去打仗靠它遮风挡雨,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能忘了那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服务员听完愣了愣,估计也没想到这老头有这来头。旁边一个中年人听了这话,点点头,嘀咕了一句,说这人肯定不简单。童炎生没多解释,吃完饭就走了。这事儿虽小,却让人看到他骨子里的那份硬气和对过去的念想。 从上海回来后,童炎生还是老样子,住着简陋的平房,院子里种点菜,收成不多就送人,自己留一点凑合吃。身体越来越差,可他还惦记着军队的事,常跟老战友聊聊,叮嘱年轻人别忘了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1985年,他病重去世了。一辈子风风雨雨,从穷小子到将军,他没享过啥福,衣服破了补补接着穿,吃喝也从不讲究。可他留下的东西,比金子还重——那股子为国为民、不屈不挠的劲儿,让人一想起来就肃然起敬。 童炎生这人,职位不低,可从不摆架子,穿得破不是装穷,是真没把自己当回事。他那件破军装,不是破布,是他一路走来的见证。1930年代,红军没啥好装备,他就靠这身衣服挡寒;打仗时,枪林弹雨里,这衣服陪着他扛过来了。新中国成立了,日子好过了,他还是舍不得扔,不是舍不得那块布,是舍不得那段苦日子里的信念。 服务员笑他,不是啥大事,可这笑声背后,是1980年代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那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不少人开始眼红钱,看人先看衣裳。童炎生这身破衣服,跟他那副司令的身份放一块,显得格格不入。可他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反倒用一句玩笑话,把自己的底气摆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