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邹传科记者刘一枫)在休闲零食行业陷入价格战与流量内卷的当下,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溜溜果园”)向港交所递表,犹如一颗投入资本市场的青梅,激起行业对长期价值主义的重新审视。
这家以“你没事儿吧?没事就吃溜溜梅”的广告语而深入人心的企业,在2019年主动撤回A股IPO申请后,今年4月,选择在港股市场重启资本征程。在业内看来,这背后不仅是财务数据的稳健增长,更是一场关于产业深耕、技术壁垒构建与全球化布局的长期主义实践。
IPO不是企业终极目标
“现在我们已经在准备IPO,我认为上市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如果最终目的是IPO,2019年我们就不会撤材料了。”5月19日,在“溜溜梅”全球好货发布会后,“溜溜梅”品牌创始人兼溜溜果园CEO杨帆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公开回应:“当时为了新战略投入要花很多钱,报表不会好看,股东和我商量后当天就决定撤回,就是这么任性。”
这种“任性”背后,是溜溜梅五年间的蜕变:从单一品类生产商转型为全产业链运营商。当前,企业拥有安徽、福建、广西三大生产基地,构建起涵盖青梅科研、种植、加工、营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公司投产的梅冻智能工厂,通过引进日本ORIHIRO生产线,将果浆含量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而零下38℃极速锁鲜工艺的应用,则让东魁杨梅实现了从枝头到舌尖“可以嚼得新鲜”。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1.74亿元增至16.16亿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46.7%。
全产业链布局的价值,在募资用途中或许得以印证。招股书显示,本次IPO约60%的募投资金将用于产能扩张与供应链优化,其中,安徽青梅小镇二期工程、广西西梅精深加工基地等项目,旨在将原料自给率提升至85%。这种“重资产”模式虽在短期内推高成本,却逐步构建起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正如杨帆所言:“做农产品、做产业如果没有执念和坚持是很难的。”
长期主义“种树哲学”
“我们不是追风口的猪,而是种树的人。”采访中,杨帆用一句比喻揭示企业生存法则。当行业普遍追逐短期红利时,这家企业以“7年培育一个青梅新品种”的定力,构建起技术驱动的竞争壁垒。
在消费升级浪潮中,溜溜梅的技术投入正转化为市场溢价。企业常年维持3.5%以上的研发费用率,较行业均值高出1.2个百分点。这种坚持在梅冻系列上得到充分验证:通过正压过滤无菌锁鲜技术,产品在零防腐剂条件下实现9个月保质期。2024年,梅冻系列贡献4.1亿元营收,毛利率达47.8%,较传统梅干产品提升12%。
技术突破催生跨品类创新。溜溜果园全球首创的电解质冰沙梅冻,将运动营养概念植入果冻形态,以“常温保存、冷冻即食”特性切入居家场景;电解质酸梅汤梅冻则历时8个月研发,在传统八味草本配方中融入≥360mg电解质,试销期间复购率达38%。这种“古方今用”的逻辑,让传统品类焕发新生机。
全球化资源网络进一步放大技术红利。在智利西梅产业链布局中,溜溜果园与当地TOP20农场建立直采体系,2025年采购量达1.5万吨,较2019年增长300%。这种“买全球资源,卖全球市场”的战略,在黑咖西梅产品中得到验证——云南咖啡与法兰西西梅的跨界组合,创造出6.8g/100g的膳食纤维含量标杆。
“当行业追求60%毛利时,我们宁愿少赚也要把杨梅果径做到3cm起;当别人在直播间打价格战时,我们正在建零下38度锁鲜车间。”面对短期压力与长期投入的平衡难题,杨帆的回答直指本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慢功夫”里。
“梅”好期待与现实考验
尽管溜溜梅以长期主义构建起产业护城河,但其IPO之路仍需直面资本市场的严格审视。
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溜溜果园实现营收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净利润从0.68亿元增至1.48亿元,毛利率却从38.6%波动至36%。这一矛盾指向两大风险点:其一,原料成本占比从41.7%攀升至47.7%,青梅减产等气候因素仍是企业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二,梅类产品占比超98%的收入结构,暴露出品类单一化风险。尽管企业通过梅冻、西梅等产品拓展边界,但第二增长曲线尚未形成绝对支撑。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零售额计算,在果类零食赛道,溜溜果园虽以4.9%的市占率位居第一,但行业CR5(行业内排名前五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总和)仅为15.8%,市场高度分散。竞争对手方面,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综合零食品牌加速布局果干品类,区域企业亦通过低价策略抢占份额。针对此,溜溜果园的应对策略是“高端化+全球化”:一方面,以梅冻等产品占据天然果冻45.7%市场份额,构建价格带壁垒;另一方面,通过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拓展,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2019年A股IPO撤单后,溜溜果园曾因“重营销、轻研发”遭诟病。2024年,企业明星代言费用占净利润的71%,研发投入仅为1894万元。尽管此次IPO募资计划投入研发创新,但资本市场的核心关切仍在于:公司能否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力驱动”?其全球化布局能否抵御原料波动与贸易壁垒?
站在港股上市的门槛前,杨帆的坚持或许正是破局关键:“资本市场要看三年后的故事,而我们已经种了22年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