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

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没救了,没救了!”乾隆听罢,哈哈大笑,“赏!重赏!” 黄元御,山东昌邑人,生于1705年,家里是书香门第,祖上是明朝的大官。他小时候聪明得不行,读书过目不忘,本来是奔着考科举、当大官去的。可惜1734年,眼疾把他坑惨了,左眼瞎了,右眼也看不清,科举这条路彻底断了。没办法,他只能改行学医,后来拜了当地名医刘太吉为师,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硬是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了中医高手。 他行医好几年,走遍山东,治了不少疑难杂症,名声慢慢传开,和诸城的名医臧枚吉齐名,人称“南臧北黄”。这家伙不光医术好,还特别实在,治病不图名利,乡里乡亲都挺敬重他。到1750年,他已经是个有点名气的中医了,但谁也没想到,他会跟皇帝扯上关系。 1750年,乾隆十五年,皇帝突然病了。宫里的太医都是顶尖高手,可这次他们全傻眼了。人参、鹿茸试了一堆,药方换了又换,乾隆还是没好,病得越来越重。朝廷急了,有人想起山东有个黄元御,治病挺有一套,就推荐了他。 皇帝传召,黄元御一开始还不乐意去,说自己不懂宫里规矩,怕搞砸了。结果乾隆不干,非让他来,还派人带了好话和赏赐硬请他进京。没办法,黄元御收拾药箱,颠簸几天到了紫禁城。到宫里一看,太医们忙得团团转,药味满屋子飘,可皇帝还是没起色。 黄元御给“病人”把脉,眉头越皱越紧,最后跪下说:“这病没救了,无药可医。”这话一出,宫里人都懵了,心想这家伙胆子也太大了吧。可紧接着,乾隆从后面出来,笑得特别开心。原来,他故意让个宫女假装自己,试试黄元御的本事。黄元御没被蒙住,实话实说,证明他不光医术高,还不拍马屁,够真。 之后,他给真正的乾隆诊病,发现问题出在太医们开的药太补了,搞得皇帝体内毒素堆积,气血不通。他开了几剂清毒的药,再加点调理的方子,乾隆喝了没几天就好了。皇帝一高兴,直接赏了他一千两金子,可黄元御还不想要,说治病是本分,不为钱。这下,乾隆更欣赏他了。 治好皇帝后,黄元御被留在宫里,当了太医院的御医。他在宫里给皇亲国戚看病,开的药方准得很,大家都服气。1751年,乾隆南巡,他也跟着去了,一路上还抽空给老百姓免费看病,名声更大了。皇帝还特意给他写了块“妙悟岐黄”的匾,表彰他医术和品德。 后来,他把心思都放在写书上,整理自己行医的心得,写了《四圣心源》《伤寒悬解》这些中医经典。他有个想法,觉得治病得先调脾胃,培植中气,还提出“扶阳抑阴”的理论,挺有新意。这些书不光讲得清楚,还改了不少前人的错,对中医影响老大了。1758年,他在家乡病逝,才53岁,留下的书到现在还有人学。 黄元御这事儿听着挺传奇,但细想想,挺接地气。他不是啥天生神医,就是个普通人,被逼着改行,最后靠真本事闯出一片天。1750年那次,他敢说“没救了”,不是瞎逞能,是真看明白了,也不怕得罪人。这种胆子和智慧,不光治好了皇帝,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了名。 再说乾隆,这皇帝也不是啥坏人,病好了还知道赏人,挺大气的。故事里没啥负面角色,就是一群人各干各的事,最后还挺圆满。黄元御靠医术吃饭,乾隆靠他治病,大家都得了好处。 史书里,黄元御治乾隆的事儿有记载,比如《四圣心源》的自序里提过他当御医的经历。地方志也说他医术高,在山东名气不小。不过,皇帝拿宫女试他的细节,可能是后人编的,官方记录没这么细。但核心的事儿——他治好乾隆、得了赏——应该是真的。毕竟,清朝宫廷医疗挺严谨,这种大事不会随便乱写。 黄元御的医学不光是治病,他还整出个系统。他把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叫“四圣”,觉得中医得围绕脾胃来治。他的“扶阳抑阴”说法,是想让人体阳气足起来,病自然就少了。他写的书条理清楚,把《伤寒论》这些老东西讲得明明白白,还改了不少错,后来的中医大夫都挺受益。 比如《四圣心源》,1753年写的,讲脏腑怎么运转,气机咋升降,特实用。《伤寒悬解》1748年就搞定了,专门研究六经辨证,治感冒发烧特别准。他这些理论,到现在中医圈还拿来用,可见有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