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C919的产量提升很难吗?就这么说吧,只要波音和空客一天不倒下,C919就很难站

C919的产量提升很难吗?就这么说吧,只要波音和空客一天不倒下,C919就很难站起来。全球窄体客机市场早被737MAX和A320瓜分殆尽,连日本MRJ客机项目都倒在黎明前夜,商飞硬生生撕开的口子已算奇迹。

截至2025年5月,C919两年时间仅交付了16架,而空客A320系列在2024年的月产量就达到65架,波音737MAX月产也有40架左右。这种差距背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挑战。

C919由300多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近60%依赖进口,像发动机来自美法合资的CFM国际,起落架由中德合资企业生产,航电系统也需要国际供应商支持。

这些关键部件的生产周期和质量把控都需要与国际供应链深度协同,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机交付。

比如起落架关键部件的锻造,国内企业曾耗时两年试制都未能通过审核,外籍专家对工艺细节的严苛要求直接暴露了生产流程的短板。

更棘手的是,国际适航认证的门槛如同高墙,虽然C919已获得中国民航局的认证,但欧洲航空安全局在2025年5月明确表示,完成认证需要3到6年时间,理由是“技术和管理问题需要深入评估”。

这意味着C919短期内难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而国内订单虽然超过1400架,但大部分集中在东航、国航等国内航司,国际订单仅占个位数。没有国际市场的规模化验证,C919很难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得议价权,也难以分摊研发成本。

当然,商飞并非没有应对策略,一方面,他们在上海临港建设了四条自动化总装线,计划2025年将产能提升到50架,2029年达到150架。

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国产替代,比如重庆鑫景特玻成功研制出C919风挡玻璃原片,西南铝提供了50%以上的铝材,再升科技研发的“飞机棉”实现了国产化。长江CJ-1000A发动机也在2025年进入试飞阶段,预计2026年量产。

这些举措虽然在逐步减少对进口部件的依赖,但替代过程需要时间,而且国产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仍需市场检验。

此外,波音和空客也不会坐视市场份额被侵蚀,空客在天津的总装线已交付第700架A320系列飞机,并且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波音则通过价格战和技术升级巩固优势,比如737MAX在经历空难危机后,仍通过改进设计重新获得市场认可。

这种双重挤压下,C919要在夹缝中突围,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得在成本控制、售后服务等方面建立口碑。

说到底,C919的产量提升难,难在打破既有利益格局,难在重建全球航空产业链的信任,日本MRJ项目的失败已经证明,仅凭技术实力远远不够,还需要政治支持、市场话语权和产业链韧性的综合博弈。

商飞能在短短几年内让C919实现商业运营,已经是奇迹,但要真正站稳脚跟,还得跨过产能爬坡、国际认证、供应链自主化这三道坎。

未来十年,随着国产部件替代加速和国内市场需求释放,C919或许能在全球航空市场撕开更大的口子,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