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拍不响!5月18日北京,女子白天不在家,让快递员将5个包裹送到家门口,快递员怕丢东西拒绝了,女子马上打了投诉电话,此后的一个星期内,快递员多次上门踹门辱骂,并跟踪女子,表示:不砸掉你工作,跟你姓!然而有网友却表示:有的人是自找麻烦,放家门口丢了又找快递员,直接放驿站多好!
张女士家住北京,和往常一样,希望快递员把包裹放家门口。可负责派送的王某却犯了难。他解释说,自己小区之前出过事,有老人把别人快递当废品捡走了,东西一丢,公司罚款他可扛不住,所以不能答应。
这本是个可以商量的小分歧,但张女士没听进去,直接投诉到了快递公司。王某也是个犟脾气,收到投诉,火一下就上来了,扬言要找张女士“理论理论”。张女士一听更害怕了,又打了个投诉电话。这下可好,彻底点着了王某的火药桶。
接下来一个星期,王某不仅电话里破口大骂,还真找上门来踹门,甚至尾随跟踪张女士。他声称,都是因为张女士的投诉,他工作丢了,发誓也要让张女士尝尝丢工作的滋味。张女士吓得魂不附体,赶紧报警。
警察介入调解,想给双方降降火,但梁子已经结深了,矛盾根本没解决。最终,王某因为这事儿被公司开除,而张女士也长时间活在不安和恐惧里。双方都为这场冲突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把镜头从两个人身上挪开,会发现,这冲突的种子,早就埋下了。
对快递员王某来说,他的处境确实尴尬。送货上门没人签收,包裹放门口安不安全?丢了,高额赔偿压下来,谁受得了?就像他担心的,“万一东西丢了,他就要赔偿”。另一边,快递公司那套僵硬的罚款机制,也让人头疼。
客户一投诉,往往就直接跟快递员的钱包挂钩。据说,王某收到张女士投诉后,公司前前后后罚了他近千块。这笔钱,成了压垮他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肚子里有火没处撒,又没有靠谱的申诉渠道,巨大的经济和职业压力,很容易就把一线快递员逼到崩溃的边缘。
而对消费者张女士来说,要求快递送家门口,享受便利,这本没错。可眼下这快递服务体系,往往缺了点风险共担的意思。包裹真丢了、坏了,责任怎么分,权益怎么保,又是个新麻烦。当方便和安全打架的时候,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有时也挺难得到满足。
再往深了看,社会配套跟不上,也让这类矛盾更容易冒头。比如,小区里要是能普及智能快递柜这类东西,给大伙儿多些安全方便的收件选择,兴许就能给快递员减点压、降点风险,也能满足一部分人不愿意见面收件的需求。同时,真吵起来了,要是能有个高效、公正、方便的第三方调解平台,初期的服务小摩擦,也不至于在调解不给力的情况下,闹成大冲突。
这事儿在网上一捅出来,大伙儿的看法也挺分裂。一些人觉得王某做得太过火,跟踪、威胁已经踩了法律红线,该骂。
另一些人则说,快递员一天到晚跑腿,挣点辛苦钱不容易,“大多数为了碎银几两也很辛苦”,万一丢件要赔钱,公司还要罚款,处境也挺让人同情,消费者也该多点理解,别太较真,“自己把别人工作搞没了,跟你拼命也是正常的”。
关键还是得换位思考:要是张女士能多理解一点快递员可能面临的经济风险,也许会选个稳妥的代收点或者约好时间。要是王某接到投诉后,能冷静点,找正规渠道沟通申诉,而不是走极端,可能也不至于丢了饭碗。
快递公司自己得琢磨琢磨,内部管理得跟上,特别是对快递员的考核激励制度。不能客户一投诉就简单粗暴地罚款,得搞个更人性化、能分清责任的奖惩办法。
有条件的小区多装点智能快递柜、建点驿站,给大家伙儿多些收件选择,既方便居民,也给快递员分担点压力。同时,得建个更管用、更高效的行业纠纷解决机制,弄个方便、公正的调解平台,让消费者和快递员吵起来的时候,有个说理的地方,别让小矛盾闹大。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快递小哥,打交道的时候都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消费者维护自己权益没问题,但也多体谅体谅快递员的辛苦。快递员提供服务,也该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有话好好说。真有了分歧,双方都冷静点,别意气用事。就像有些网友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好好沟通比吵翻天更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