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与鲁迅分别15年的闰土病逝,终年57岁。临终前,闰土抱憾道:“要不是为了你们五个娃,我早和迅哥儿去北京享福了!”20年后,闰土的孙子收到一份特殊邀请,彻底改变了家族贫苦的命运。 鲁迅先生和闰土的故事大伙都听过。这故事里头的闰土真名叫章闰水,打小跟鲁迅玩得好。 俩人小时候一块儿在浙江绍兴的乡下撒欢,逮猹、摘西瓜、听学堂趣事,好得能穿一条裤子。 可人长大了总得各奔东西,鲁迅出去读书闯荡,章闰水留在老家种地养家。 章家祖祖辈辈都是种西瓜的好手。章闰水他爹章福庆在鲁迅家帮工,常带着儿子来串门。 俩娃娃见面就黏在一块儿,一个讲田里逮猹的绝活,一个说城里学堂的新鲜事。 那时候的鲁迅还不是大文豪,章闰水也不是满脸沧桑的老农,俩人都管对方叫"哥"。 好景不长,章福庆突然得急病走了。 十五六岁的章闰水抹了把眼泪,把锄头往肩上一扛就当家了。 家里五个弟妹张着嘴等饭吃,他再没提过去学堂的事儿。 鲁迅后来在文章里写,二十年后再见这个童年伙伴,当年的机灵劲儿全让风吹日晒磨没了,见面只会恭恭敬敬喊"老爷"。 1934年浙江闹大旱,地里庄稼都晒成了干草。 章闰水咬咬牙把祖传的六亩薄田卖了,白天给人当挑夫,夜里编竹筐。 这么没日没夜地干,背上愣是熬出个碗口大的毒疮。 没钱治病的庄稼汉硬挺了三个月,临了拉着小闺女的手说:"这辈子就盼着你们能过上好日子。" 章家老大章启生接了父亲的担子,可这苦命人也没撑几年。 1940年绍兴闹瘟疫,三十出头的汉子说没就没了,撇下俩半大孩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儿子章贵跟着村里木匠当学徒,寒冬腊月光着脚丫子刨木头,手上冻疮烂得能看见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的光景让章家看到了盼头。 1954年政府一纸调令,把在合作社干活的章贵调进鲁迅纪念馆。 这消息传到村里,老辈人都说闰土家祖坟冒青烟了。章贵自己明白,这是沾了爷爷和鲁迅先生的情分。 他在馆里从扫地打杂干起,把鲁迅手稿当眼珠子护着,硬是靠勤快劲儿当上了副馆长。 要说章家和周家的缘分,那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鲁迅儿子周海婴每次回绍兴,头件事就是找章贵喝茶唠家常。 两家的晚辈也走得近,逢年过节互相串门。 前些年周海婴的儿子周令飞还带着纪录片团队去章家老屋拍素材,把两代人的情谊都录进了镜头里。 日子来到2023年,已经退休的章贵在绍兴老家安享晚年。 他孙子章洲去年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这事儿还上了《钱江晚报》的头条。 记者采访时候,老爷子摸着泛黄的鲁迅书信复印件直念叨:"读书改变命运这话真不假,当年我爷爷要是能念上书......"话没说完眼圈先红了。 现在的鲁迅纪念馆里,游客们常能看到章贵当年整理的文物资料。 玻璃柜里摆着章闰水用过的竹编鱼篓,旁边是鲁迅写给章家的书信。 馆里新来的讲解员说,每次讲到这两件展品,参观的老百姓没有不抹眼泪的。 这世上的事啊,就像老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闰土的后人也能吃上文化饭呢? 信息来源: 新华网《鲁迅与闰土后代情谊延续百年》 人民网《绍兴鲁迅纪念馆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 《钱江晚报》2023年8月15日《闰土后人考入北大 周鲁迅曾孙到场祝贺》 浙江在线《章贵回忆录:我的爷爷章闰水与鲁迅先生》 绍兴市人民政府官网《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章贵退休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