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恩来点名要把许光达调去外交部,说他懂俄语,在苏联学过几年,正好能对接苏联的外交事务。朱德不同意,说军队正缺人,这种打过硬仗、懂坦克的将军不能走。
两人都不退让,毛泽东出面调解,说:“恩来,让一步吧!”最终,许光达留在军队,成了中国装甲兵的第一任司令。这事,在当时的高层里,算得上一场“争人大战”。
新中国刚成立那年,国家百废待兴,外交、军事都等着人去干。许光达这个人,两头都抢着要也不是没原因。
1932年,他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学就是六年,熟得很,俄语讲得比一般翻译还溜。
回国后,他先是在八路军做技术顾问,后来打仗打出名堂,干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第2兵团司令,是彭德怀身边的主力将领。
那会儿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刚刚建国,国际局势紧张,中苏关系也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他觉得许光达这种又懂军事、又能讲俄语的人,最合适去当外交官,尤其是对口苏联这一块。
有一次,周恩来在中央一次会上直接说:“我看许光达可以调到外交部,用得上。”
朱德马上回话了,意思很直接:“军队现在缺技术型人才,他是打硬仗出来的,熟坦克、炮兵,还是彭老总带出来的人。调去外交部可惜了。”这话说得不重,但态度明确,就是不放人。
场面有点尴尬。按说,两人都是国家领导,真要争起来也不至于,但当时各自背后都有职责在身,谁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国家办事,不肯让。事情一时僵住了。
许光达这时人在西北,还在负责解放西北最后一段战斗。他接到传话,说可能要调外交口,心里也打起鼓来。他不是不懂外交重要,但他更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
从伏龙芝回国后,他一直想把学到的机械化作战方式真正用到中国军队里。在陕北,他靠几辆缴获的日式坦克搞了个小型装甲部队,还真派上了用场。他知道这事要是干成了,中国军队得跨出一大步。
关键时刻,毛泽东出来定了调。听完两边的意见后,他笑着看着周恩来:“恩来,你让一步吧。”接着话锋一转,说:“中国陆军要搞机械化,得先从坦克部队起步,别的可以慢慢来,但这个不能等。光达学过这一套,最适合。他来拉这个架子,合适。”
毛主席这话一出,算是拍了板。许光达留下来,专职负责组建装甲兵。
1950年5月,许光达正式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
那时候的装备,说出来让人笑也让人叹气,全国只有500多辆坦克,大部分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美式旧货,零件不配套,维修更别提专业队伍。
更麻烦的是,这种部队根本没人会开坦克,更别说成建制作战了。
许光达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拉人。他在军队里挑了一批读过书、有技术底子的年轻干部,自己亲自上阵培训。他干脆在北京郊区建了个坦克学校,自己画草图、定课程、写教材。坦克怎么开、怎么打、怎么保养,一条条写,一项项练。
抗美援朝爆发后,中国决定派出志愿军。许光达带的装甲部队也动了。他们虽然数量不多,但关键时候上得去。
1951年,装甲兵首次在朝鲜战场上亮相,和美军打了几次遭遇战,虽然吃了些亏,但也锻炼出了基本战斗力。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坦克真正用于实战,许光达也被称作“装甲兵的带头人”。
关于这事,还有个小插曲。1955年大授衔,许光达本来是被定为上将,但他自己提出来,说他没走过长征,而且有段时间是搞技术工作的,不像别人天天在前线拼命,请求降一级。
军委讨论时,毛泽东听说后说:“光达这个人,是一面明镜。”最终还是坚持授他大将军衔。
他这一生没升过什么高官,后来身体不好,还辞了兵种领导职务。但说到中国装甲兵,许光达是绕不过去的。他把苏联那一套结合中国实际,从零开始建了一支能打仗的机械化部队。
当年如果真去了外交部,许光达可能也是个不错的外交家。但他留在了军队,让中国的坦克兵从无到有,有了起点。
外交人才,周总理后来也找到了别的人,比如耿飚、黄镇,他们都成了有影响力的“将军大使”。国家机器里每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关键时刻的抉择,就是看谁最合适。
许光达那句“我一定拼命干,干到见马克思为止”,不是什么口号。他干了一辈子,也干成了事。
参考资料: 《许光达传》,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