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养老”到“主动规划”
公园里散步、家门口下棋、广场上跳舞、菜市场买菜、帮子女带孩子……提及退休生活,人们大多会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其实,当你留心身边近两年退休的“新老年人”时,就会发现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退休生活,很多老年人正打破传统模式,在退休后积极进行养老规划,把培养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过更松弛的生活当成重心,努力追求年轻化的身心状态。
镜头一:老年大学的“银发课堂”
“一二三四,注意体态!”5月15日,记者在晋城市老年大学柔力球教室看到,郭女士正与同伴们跟随专业老师练习动作。
趁着课间休息的空隙,郭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郭女士告诉记者,三年前她从单位退休,根据自己对退休生活的规划,早早就报名了晋城市老年大学柔力球班。“柔力球讲究刚柔相济,在挥拍间舒展全身,对脊椎、关节都有益处,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运动,但真正学起来才发现挺难的,多亏学校专业老师的授课,要不然肯定学不会。”郭女士说,虽然现在自己也有了外孙,但目前孩子有人照看,所以她和老伴退休后有大量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同样,家住文景苑小区的吴女士前段时间刚从工作岗位退休,正式开启了退休生活。她说:“以前也想过怎样过退休生活,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退休,仿佛昨天才刚参加工作……”吴女士在单位里从事财务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有计划。吴阿姨告诉记者,学习乐器一直是她的梦想,但工作时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心学,现在时间多了,要抓紧安排上日程了。“我想趁孩子还在上大学的这段时间,好好培养一下自己。”说这话的吴女士还有点不好意思。
我市很多老年人都有着和郭女士、吴女士一样的想法,她们想趁着退休后充裕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充实晚年生活。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市老年大学目前开设了声乐戏曲、文学语言、民族乐器、西洋乐器、艺体舞蹈、生活应用、书画艺术、思想政治等8个系40门课程。“对于不少‘银龄大学生’来说,在老年大学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他们上老年大学的原因之一。我们的课程设置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开设了非洲鼓、短视频制作、唐诗鉴赏等这两年比较流行的课程,满足了学员们不同的上课需求。”晋城市老年大学李雅洁校长介绍道。
镜头二:广场上的“活力联盟”
近日,在凤西广场乒乓球场地,记者看到,每天早上不少乒乓球爱好者在球台上你来我往、挥汗如雨,不断上演精彩的对拉和相持。今年63岁的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刚退休那段时间,总感觉空落落的,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门,也不参加户外活动,都有点抑郁情绪了,后来在老伴的怂恿下,重新拾起以前的爱好——乒乓球,并且在这里找到了组织,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球友,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现在,梁先生每天都会来打球,而且只要组织有活动,他都会积极参与,也十分享受这种以球会友的感觉。
老有所学,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已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养老新方式。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我市很多社区与老年大学联合开办了分校教学点,比如东圣社区分校、西巷社区教学点、凤鸣社区教学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学习。“无论是与老朋友联系组建新团队,还是在团队里结识新朋友,都能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生活也更有精气神,更丰富多彩,值得鼓励。”李雅洁说。
镜头三:家庭角色的“温馨坚守”
儿孙绕膝、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是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记者发现,我市还有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家庭上,一心操持子女组建的小家庭,任劳任怨,乐此不疲。
今年刚满56岁的侯女士,把帮女儿照顾孩子当成了自己晚年生活的重心。“女儿是独生女,工作、婚姻都稳定了下来,今年计划生小宝宝。我也退休了,准备跟随女儿到郑州,帮忙照顾她的小家庭。”她说。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很多年轻的家庭都有老人默默付出的身影。退休十多年,67岁的张女士和老伴一直以照顾家庭为重中之重,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享受到了无限乐趣。“这些年在照顾孙子、孙女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忙而有序。我负责一日三餐,老伴负责日常采购,我们累并快乐着。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我们心里更是感到欣慰。”张女士向记者诉说道。
无论是选择“诗和远方”,还是守护“柴米油盐”,我市的“新老年人”正用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生活的边界。当“养老”变为“享老”,每个黄昏都能成为生命的新朝阳。(贾庆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