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大娘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背着一小袋小米,已经饿了几天的战士们,立即接过小米饭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可是吃着吃着,战士们发现有些不对劲儿!原来大娘的女儿没跟她一起回来。
方兰亭,1889年出生在山东苍山县一个穷苦人家。苍山那地方,土地瘠薄,风沙大,庄稼长不好,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她从小跟着爹娘下地干活,手上老茧一层摞一层,学会了苦中求活的韧劲。瘦小的她,常穿着粗布衣衫,赤脚跑田间,挑水锄地,日子虽苦,却磨出了她不服输的性子,也让她对乱世的不公有了点想法。
年轻时,她嫁给了同村的周振苍。这男人不光会种地,还因见不得军阀混战和日本鬼子欺负人,暗地里干起了革命,当了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给八路军115师送信儿。家里常有同志偷偷来往,方兰亭跟着学了些眼色和暗号,帮着丈夫打掩护。日子清贫,可夫妻俩有信念撑着,过得也有奔头。
1938年,49岁的方兰亭入了党。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在村头老槐树下宣了誓。入党后,她帮丈夫送信儿,冒着被鬼子查的风险,把情报塞进竹篮夹层或棉袄里。她脑子活,胆子大,同志们都佩服她这份机灵劲儿。
1939年,周振苍送信时被日军抓住。鬼子用鞭子抽、烙铁烫,他愣是一声不吭,最后被杀了,脑袋还被挂在城墙上。方兰亭远远看见丈夫的尸体,手攥得死紧,指甲都掐出血了。她没哭出声,回家收拾了丈夫的破草帽和布鞋,打定主意接着干。她一个人跑情报,在村子和山林间穿梭,用发簪鞋底藏纸条,几次都从鬼子眼皮底下溜过去,给八路军帮了大忙。
她这劲头,展现了普通老百姓在抗战里的硬气。她家破破烂烂,就一张木桌几只破碗,可愣是成了革命的小窝点。她干的这些,不光是替丈夫扛起担子,也是为抗战添了把力。
1940年春天,苍山县被战火烧得不成样子,田里没收成,树都秃了,山上就剩几根枯枝。日军抢粮烧房,村里野菜根都挖没了,家家米缸落灰。那时候,八路军115师一个小班来到村里。战士们衣服破得像叫花子,腰上系着草绳,脸黑乎乎的,饿了好几天,走路都得拄棍子。
方兰亭站在门口瞅着这些小伙子,心里不是滋味。她招呼他们进屋,端了碗凉水,战士们喝得喉结直动。她闺女小兰瘦得皮包骨,低头站在一边搓衣角。家里啥吃的都没了,方兰亭咬咬牙,决定给战士们弄点粮食。
一天早上,天还没亮透,她拉着小兰出了门。风吹得母女俩破棉袄直响,小兰捂着肚子,脚步晃悠。方兰亭低头看她蜡黄的小脸,眼泪差点掉下来,硬挤出笑说有地方能吃饭。她心里明白,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拉着闺女的手了。
太阳刚上山头,方兰亭一个人回来了,肩上扛着一袋二十斤小米。她喘着粗气放下袋子,拍掉土,翻出家里那口落灰的铁锅。淘米、加水、烧火,米香慢慢飘出来,战士们闻着味儿围过来,盯着锅里直咽口水。饭熟了,她一勺勺盛进破碗,递过去。小伙子们抓着饭就吃,吃得满嘴油,脸上有了点笑模样。
可吃到一半,有人发现不对劲,小兰咋没一块儿吃?方兰亭手一抖,笑着说她去挖野菜了。可声音低下去,藏不住哽咽。战士们不傻,追问下,她终于绷不住,眼泪掉下来,说把小兰卖了换了这袋米。屋里一下静得吓人,战士们眼泪也下来了,有人拍桌子,有人说这饭吃不下去。
战士们心里翻腾,既感动又愧疚。他们咽下饭,擦干泪,决定把小兰找回来。几个机灵的小伙子出去打听,很快找到她被卖去的人家。报到师部,领导眼眶红了,说方兰亭为八路军付出这么多,不能让她丢了闺女。战士们凑了银元,把小兰赎回来。
小兰回来时瘦得站门口像个影子,方兰亭扑上去抱着她哭。小兰轻声说不怪娘。从那以后,小兰长大了点,帮着干活,给战士们做饭洗衣,母女俩带着周振苍的信念接着干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里,方兰亭年纪大了还走村串户,拄着拐杖讲抗战故事,鼓动年轻人上战场。她讲得声儿大,乡里好多青年听了她的话扛枪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她没闲着,带着村民修水渠建学校,穿着旧布鞋踩田埂指挥干活。她还去学校给孩子讲历史,手里攥着丈夫的破草帽,声音老了还硬朗。村里人敬她,叫她“方大娘”,年轻人常去她家听故事。
1964年,方兰亭75岁,病去世了。葬礼在费县烈士陵园办,村民和老战士都去了,墓前摆满野花。她的事儿传下来,成了抗战历史里抹不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