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投降,一个少校去日本拿回舰船,没询问上级,就悄悄把在日军的三件东西连同舰船一起拿了回来,蒋介石听说了这件事,看着那些东西,十分高兴的说:“干得不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开始接收日本遗留的军事物资。 当时各国对日本海军剩余舰艇的分配存在争议,英美试图以武力抢占优质舰船。 国民党海军少校钟汉波提出用抽签方式解决争端,最终中国获得包括八艘驱逐舰在内的三十余艘舰艇,总吨位超过四万吨。 这些舰船分三批驶回国内,沿途港口挤满挥舞旗帜的民众,欢呼声震耳欲聋。 在接收过程中,钟汉波注意到日本海军基地陈列着两具锈迹斑斑的铁锚。 经过查证,这正是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镇远舰与靖远舰的遗物。 自1895年被日军掳走后,这些战利品长期在东京上野公园公开展示,成为民族屈辱的象征。 钟汉波立即向驻日代表团负责人王丕承少将汇报,二人联合向盟军总部提出交涉。 日方起初以"年代久远"为由拒绝归还,声称投降协议未涉及数十年前的战利品。 王丕承据理力争,强调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经过多轮谈判,盟军总司令部最终在1947年5月1日于东京湾举行正式移交仪式。 除两具船锚外,日方还交出了二十枚未爆弹头和部分舰载火炮零件。 当这批文物运抵南京时,蒋介石在总统府亲自查看。 据在场人员回忆,他反复抚摸锚链上的锈迹,当场称赞钟汉波"心思缜密,办事得力"。 此事在民国海军内部引发震动,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特意签发嘉奖令,将部分文物陈列于海军总部门前。 这些铁锚后经专家修复,现存于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19年博物馆举办"甲午殇思"特展时,策展人特意将镇远舰锚与当代辽宁舰模型并列展出。 参观者沿着锚链的环扣触摸历史,能清晰感受到金属表面凹凸不平的岁月痕迹。 钟汉波晚年定居美国,仍持续关注海军建设。 2021年其外孙在社交媒体发布照片,显示老人身着旧式海军制服,胸前别着当年的三等云麾勋章。 在接受《环球时报》视频采访时,98岁的老兵用颤抖手指向身后墙面——那里挂着泛黄的东京湾移交仪式照片。 老话常说"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这些锈铁锚就像扎进泥土的老树根,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现在青岛海军博物馆每天清晨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年轻水兵们面向大海敬礼时,浪花拍岸的声音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铁家伙,终究等来了扬眉吐气的新时代。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镇远舰文物入藏记录》 《环球时报》2021年9月3日刊《抗战老兵钟汉波的最后心愿》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海军接收日舰档案汇编》 新华社《军事博物馆甲午战争文物展引发参观热潮》报道